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6-17 22:17
苏溪亭
唐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①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②苏溪:在浙江义乌附近。

句解: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是一首七绝。这两句写江南暮春时节的景色——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美好的春光却快要完了;迷迷蒙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尚具寒意的春风吹拂着杏花,使之失去了晴日的艳丽,显得凄楚可怜。燕子不归,喻意游子未归,闺中少妇,哀愁无尽。两句诗全写暮春之景,却寓怨别之情,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韵入情,隽永醇厚。


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相关阅读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刘叉《姚秀才爱予小
韦庄《上元县》“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薛逢《潼关河亭》“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
李益《写情》“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全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

有帮助
(5)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