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晏殊词集 >

晏殊《踏莎行》“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全词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0-09 15:43
踏莎行·碧海无波
宋代 晏殊
碧海无波⑵,瑶台有路⑶。思量便合双飞去⑷。当时轻别意中人⑸,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⑹,香闺掩雾⑺。红笺小字凭谁附⑻?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碧海:传说中的海名。《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 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⑶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⑷思量:考虑;忖度。
⑸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⑹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⑺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⑻红笺(jiān):红色笺纸。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附:带去。

参考译文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背景
《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赏析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宋代词人晏殊的词作。此词写离愁别恨,作者回忆了过去的离别之景,表达了对闺中人的牵挂,凄哀婉转。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风格深婉含蓄,不脱大晏词风,而结笔蕴藉,神韵高远,堪称佳作。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赋性“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像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客观描写,这首《踏莎行》小令,就是这样的一首词。
此词写别情。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楚辞·离骚》有瑶台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说要往海上仙山,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它和作者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中的“山长水阔知何处”,同一意境。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最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还是失之显露;而作者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词中的“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另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笔的妙处正相同,都是以景结情。
这首词写离愁别恨,侧重“轻别”,有其“个性”;它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婉转含蓄,不脱晏殊词的特点;而结笔为最妙,蕴藉而韵高,尤堪玩赏。

二:
上片起首写道:“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词作,句子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以押韵为句号,往往在“堆积景物”中,突显其情感意蕴。“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源于《穆天子传》中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这里,词人借过来,指陆上仙境。词人首先说,碧绿的海上,没有波涛的险阻,到瑶台仙境,也是有路可走,而今考虑起来,可以一同双飞去。然而,当时却没有这样做,现“思量”起来,感到“不合”,这里,暗示了词人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不一起走。
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如今山长水远也不知道意中人在哪里。其中,“轻别”是产生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也就是一时的轻别,造成无尽的思念。这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词人后悔莫及,在这后悔莫及中更加暗示了词人思念情感的深沉与无尽。
下片写道:“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绮”据《说文》解释是有花纹的缯,即有文彩的丝织品。这里用“绮”形容“席”,表明了竹席的美好。这里,词人写“意中人”去后,美好的竹席也凝聚了灰尘,原来的发出香气的闺房也雾气沉沉。可以说,词人描绘出了一派凄凉寂寞的景象。其实词人这样描写,不但表面意中人去了很久了,也暗示了意中人去后自己的凄凉处境。
接着写道:“红笺小字凭谁附。”“附”即捎带。这一句说,自己想写一封信给远方的意中人,可是“山长水远知何处”?这与他的《鹊踏枝》中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中,有好几句同词人的《鹊踏枝》是相同的。这就证实了前面我们说的“中国古代词作中,句子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接着说:“高楼目尽欲黄昏。”你看,这一句不也同他的《鹊踏枝》中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差不多吗?既然人已远去,又不知道何处,那么登高遥望,却看见的是“黄昏”景象,哪里能看见“意中人”?登高望远,望远思人,而这一望,也许就表现出了词人因思念所产生的痴望。于是,词人最后说:“梧桐叶上萧萧雨。”结尾直接写景,可以说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方法,不但情于其中,含蓄蕴藉,而且意味深长,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这不由得想起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空阶滴到明”;还有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梧桐雨”已经成为一种孤独寂寞的审美意象了。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深婉含蓄,情感丰富;其次,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再次,意象鲜明,境界高远;第四,描写细腻,突出特点。



相关阅读

晏殊《浣溪沙》“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晏殊《诉衷情》全词翻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
晏殊《喜迁莺·花不尽》阅读答案附赏析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