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晏殊词集 >

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11-30 23:38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作者晏殊是北宋    (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2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词的上阙中“景语”所传达的情。(2分)
(3)如何理解“心长焰短”?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婉约派(2分)
(2)景语“碧纱秋月,梧桐夜雨”营造出一种宁静、凄冷的氛围,透露着词人的孤苦寂寞。表达了词人与情人离别,音信远隔千里,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景物特点的概括1分,感情1分)
(3)“心长焰短”表面指细长的烛心和短小的火焰。实际上,心长是指情长意长,悠长的思念和悠长的恨。焰短暗示着力不从心,暗示着希望渺茫。“心长焰短”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2分)表达了词人无汉扭转人生,无法改变别离命运的哀叹。(2分)


作者
晏殊
(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珠玉词》。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相关阅读

晏殊《喜迁莺·花不尽》阅读答案附赏析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蝶恋花·小阁重帘有燕过》“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浣溪沙》“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
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浓睡觉来莺乱语,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