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王安石诗词 >

王安石《河北民》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12-29 22:52
河北民
(北宋)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②,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当时北宋王朝与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相毗邻的地区。? ②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1.对本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 开篇两句以概述“河北民”饱尝外族侵扰之苦起兴,引出后面悲惨遭遇的具体描述。
B. “输与官家事夷狄”讥刺了北宋王朝靠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
C. 诗歌通过赋税之苦、饥馑徭役之苦和流亡之苦,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D. 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作者用贞观盛世与贫弱现实对照委婉表达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

2、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 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后人评说这首诗,认为“州县仍催给河役”一句中的“仍”“催”颇有深意,请结合诗的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词谈谈你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 A)
2、D
3.(2分)河北大旱,赤地千里,一个“仍”字表现出官府不顾人民生活的困苦,赋税劳役,依然无一减免。
“催”字更见其状急如星火,表现北宋统治者对外怯懦畏葸,对内凶狠强横。也正是这一个“仍”字和一个“催”字,迫使河北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异地。


注释
[1]二边:宋和辽、西夏的接界处。
[2]输与:交给、献给。
[3]“官家”:皇帝,此指朝廷。
[4]“事”:是供奉。
[5]夷(yí)狄(dí):古代对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指辽和西夏。
[6]千里赤:广大地区寸草不生。
[7]给河役:做河工(防治黄河)。
[8]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9]悲愁天地白日昏:人们愁苦不堪,仿佛天地变色,日色无光。
[10]无颜色:面无人色。
[11]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为唐代兴盛的时期,当时连年丰收,粮价低,人民生活安定。
[12]兵戎:战争。

译文
河以北边地的人民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男耕女织,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大旱之年,辽阔的土地上空荡荡的一无所有,人民饥肠辘辘,度日如年,然而官府却不管其死活,仍然催促逼迫他们去做河工。“河北民”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老少相搀着背井离乡,三五一群,步履维艰地走向黄河,设法驾一叶小舟飘向黄河南岸......,黄河南岸的百姓丰收尚且无衣无食,歉收就更不待言了。行人面无血色,悲愁充塞天地,白日为之昏暗。无法与李世民曾于贞观十五年(641)连年丰收、无战争的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世相比。

创作背景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面对当时辽和西夏结成联盟经常侵扰中原,所到之处“俘掠人民,焚荡村舍,农桑废业,闾里为墟”,而北宋政府却采取苟安政策,搜刮民脂民膏献于辽和西夏,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广大人民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平民百姓深受边患、赋税、徭役等压榨之苦,诗人对河北人民当时的“长辛苦” 深感同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这首诗词,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进行真实的写照,对时政进行抨击。

赏析:
《河北民》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该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真切深刻地体现了此时此地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河北民》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该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痛苦生活。诗描写辽与西夏对边地的侵扰,此时宋王朝用屈辱妥协换来了暂时的苟安,边民的“苦辛”另有深因。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这里“河北民”是白居易新乐府诗“首句标其目”的写法;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暗写是北宋王朝实行“守内虚外”政策造成了严重的边患,总领全诗。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一、赋税:“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既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也点明其缘由是“官家事夷狄”,从而讥刺了北宋王朝靠搜刮大量的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
二、饥馑加徭役:“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家家”两句诗写“河北民”受赋税之苦,刺“官家”;这两句诗写“河北民”受饥馑加徭役之苦,刺“州县”。二者结合起来,便集中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三、流亡:“河北民”无计可消除赋税、饥馑、徭役之苦,只得老少相互搀扶着逃荒到黄河以南,以期能脱离苦海。
“南人丰年自无食”,“南人丰年自无食”,取材精当,表明当时“长苦辛”的不只是“河北民”,还有“河南民”,也即所有的劳动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灾荒之年苦不堪言,即便是丰收之年也无衣无食,“难以卒岁”。
这句诗里渗透了诗人对北宋王朝屈辱求和,转嫁赋税于民,向辽和西夏进贡,地方官吏则借机向百姓敲榨勒索的愤懑之情。至此,黄河两岸人民深受阶段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悲惨遭遇已基本上反映出来了,但诗人犹嫌不足,又推出这样一个镜头:“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具形象性、典型性。
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卒章显其志”。李世民曾于贞观十五年(641)自称有两大喜事:一是连年丰收,“长安斗粟值三四钱”;二是“北虏久服,边鄙无虞”。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深化了诗的主题。[1] [2] [13]
“悲愁”两句承上文思路,一虚一实,写河北边民心中弥漫悲愁惨雾,色沮神丧。结尾两句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抒写内心的无尽慨叹,表面上象是对流民的安慰,实际上是对时政的深刻批判。



相关阅读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
王安石《岁晚》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王安石《郊行》“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诗赏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

有帮助
(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