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宋词赏析 >

张升《离亭燕》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2-16 22:07
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⑴,风物向秋潇洒⑵。水浸碧天何处断⑶?霁色冷光相射⑷。蓼屿荻花洲⑸,掩映竹篱茅舍⑹。
云际客帆高挂⑺,烟外酒旗低亚⑻。多少六朝兴废事⑼,尽入渔樵闲话⑽。怅望倚层楼⑾,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
⑴一带:指金陵一带地区。
⑵风物:风光景物。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此处是拟人化用法。
⑶浸:液体渗入。此处指水天溶为一体。断:接合部。
⑷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相射:互相辉映。
⑸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
⑹竹篱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篱笆,用茅草搭盖的小房子。
⑺客帆:即客船。
⑻低亚:低垂。
⑼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在南京一带建都。
⑽渔樵:渔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
⑾怅望:怀着怅惘的心情远望。
①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低垂。

译文
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
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创作背景
根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所载,这首词是张昪(一作张升)退居江南后所作。张昪在退居以前,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代,退居江南时期,又经历了宋英宗、神宗两朝,北宋帝国由盛到衰,积贫积弱的形势越来越严重。这首词包含着作者对国势的关切。

赏析: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是宋代词人张昪的作品。此词上片描写金陵一带的山水景色,前两句写全景,后两句写到人文景观,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一气贯下,由纯粹的景物描写转向带有人事活动的景物描写,抒发怀古幽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笔法冷峻,格调沉郁,豪气内藏,是宋词由婉约向豪放转变时期的过渡型作品。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这个“水”字承首句的“江”而来,词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承上句“碧天”而来,“冷光”承“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一个“射”字点化了这一画面。接着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洲、屿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发花的季节,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向远处望去。“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
在宋代词坛上,张昪与范仲淹一样,创作中透露出词风逐渐由婉约向豪放转变的时代信息,对于词境的开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山水之美如画,景物萧疏明丽而脱尘绝俗,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万里晴空展现澄澈之色,江波潋滟闪现凄冷之光,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具体描摹3分)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明丽澄澈而又清冷的秋日图景。(概括2分)
2.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对时政的担忧怅惘,退居时内心的孤寂。(每点2分)
3.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2分)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甚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片,一个“怅”字饱含情意。请简要分析“怅”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4)《历代词人考略》评说“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句意境“极苍凉萧远之致”。试结合本词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3)(4分)词人倚楼怅望,金陵山水在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想到六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2分)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2分)(意思对即可)
  或者: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2分) (意思对即可)
(4)(3分)倚在高楼的栏杆上远望,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景色,六朝往事已成遗迹,怀古思今,国家由盛转衰,伤感油然而生,无言西下的夕阳,更增添了孤寂(2分)。于是,自然景色的苍茫冷寂和人的感情低沉忧伤,浑然一体,形成了苍凉萧远的意境(1分)。

三: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浸字用的好,好在哪里?分析
答:浸有浸染之意,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接,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结合诗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面对寒日西下之景,独依层楼,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


文章标签: 怀古   兴亡   六朝   江山     夕阳   山水   秋色   写景   酒旗  



相关阅读

朱敦儒《雨中花·岭南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煜《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俞灏《点绛唇·欲问东君》“怨春无语,片片随流水”
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帮助
(1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