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注释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①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 ②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 ③尽日:终日。 ④向晚:傍晚。 ⑤倚哀弦(xián):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 ⑥黄金缕(lǚ):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此处也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参考译文 终日都是东风吹响绿树。傍晚外面的天气有点寒冷,多了几点细雨。年少和凄凉都付给了上天,怎么能忍受那思绪萦绕心间呢。 坐在河流旁的高楼上喝酒。曾经用哀伤的弦声伴唱,唱了《黄金缕》同时心肠也断了。楼下的水将要流向什么地方呢,靠在栏杆上遥望苍烟慢慢的就到了晚上。 作创作背景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词人还没有考上进士,入京城做官,由词题“河中作”可以看出此词是词人在家乡时所作。 赏析 《蝶恋花·河中作》是南宋词人赵鼎所写的一首故地重游的怀人词。上片描写春日登临水边高楼所见之景色。下片用“曾倚哀弦”跌回往日,当年词人曾在此地饮酒, 听人“歌断黄金缕”;而今人去楼空,不胜凄凉伤感。全词情景相生,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上片起首的“尽日东风吹绿树”一句,词人写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开始复苏,树上绿意渐染,点明了此时是初春。接下来的“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两句,写天色向晚,空气中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 “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后面的“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两句,词人说年少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但他却觉得是凄凉的,因为词人心中正被不堪忍受的“春思”和离愁别恨所扰。“天付与”三字,是词人在饱受这种愁苦的折磨之下所发出的自嘲之语,说这种情绪是上天赋予的,是不可解脱的。上片,词人先写春意萌动的景色,再抒心中的苦恨,以乐景衬衷情,更加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别离之愁苦。 词的下片写思人。下片起首的“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词人回想昔日送别时的情景,点明了作别之人是高楼上的女子,作别之地是临水高楼。这三句的意思是说,在临水的高楼之上,词人和这位女子饮酒作别,词人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 “黄金缕”三字,形象地形容了初春的柳丝嫩色逼人的样子, “断”字此处为折断之意,折柳在古诗词中有赠别之意,由此可知,“歌断黄金缕”指的就是以歌赠别。结拍的“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二句,词人说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词人化用了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里的“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二句,以“水流”比喻“人去”,表达得含蓄自然。下片,词人托物言志,抒发了他的恩人情怀。 全词曲折含蓄,深婉动人,韵味颇为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