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欧阳修 >

欧阳修《丰乐亭记》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5-24 18:32
欧阳修《丰乐亭记》这篇散文,是醉翁亭记的姐妹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州西南琅琊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1.明年:第二年。
2.顾:向四周看。
3.按:查核。
4.胜:尽。
5.及:等到某时候。
6.涵煦:滋润化育。
7.幸:庆幸。
8.因为:于是就。本:根据。
9.道:称道。
10.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
11.畎(quǎn)亩:田地。
12.书:写下。
13.名:命名。
14.滃(wěng)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15.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16.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17.掇幽芳:采摘幽香的花朵。这里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18.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19.刻露:清晰地显露。
20.岁物:收成。
21.事简:公务简单。
22.掇(duō):拾取,采取,
23.得:发现水源。
24.州:州城
25.太祖皇帝:赵匡胤(yin)
26.李景:南唐中主(李璟——李煜之父)。
27.铲削消磨:被铲平或自己消亡。
28.遗老:经历过那些事的人。
29.上:指皇帝,天子。
30.本:根据。
31.滁:滁州(在今安徽省)。
32.丰山:在滁州西南。
33.耸然“高耸的样子。
34.窈(yǎo)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35.特:独。

相关试题及答案
8.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⑶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参考答案:
8.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9.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10.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11.(10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参考答案:
13.(3分)A (顾,看)
14.(3分)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5.(3分)C (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6.(9分)(1)(3分)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始:才、甘:意动,觉得甘甜,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2)(3分)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乐:喜欢、俗:民风,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3)(3分)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乃:于是、掇:采摘,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


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赏析:
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州西南琅琊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神经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
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
只有“乐”之地不能成就其“乐”,还必须处在“乐”之时。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见了这“乐”时,这“乐”的机遇,能不感觉幸运吗?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一是“乐”之久。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也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二是“乐”之源。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则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三是“乐”之况。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用现代一点的词语表达,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一派田园风光”,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么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四是“乐”之思。人常说:饮水思源。既然尝到了“乐”的甜头,那就一边“乐”,一边思——让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而作者更没有忘记“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这也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
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乐”,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欧阳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百姓喜欢与自己游,那怎么能不“乐”个痛快,“乐”个天翻地覆呢?
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他的《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呀。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篇散文都间接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相关阅读

欧阳修《蝶恋花》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阅读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诉衷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黄溪夜泊》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欧阳修《青玉案》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欧阳修《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阅读答案附翻译赏

有帮助
(155)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