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真山民《泊白沙渡》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6-26 10:42
真山民《泊白沙渡》诗人在诗中表示了自己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
泊白沙渡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①。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②。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释
①暝烟,暮烟。
②湍声,急流的水声。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1. 本诗前六句“诗中有画”,结合诗句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展开的?(4分)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1. 诗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察点的移动而展开画面(2分)。首联“日暮”“渡头”点明晚泊的时间、地点;颔联写渡头月清鸥栖的情景;颈联由外入内写灯影渔舟,枕边听涛(2分)。分析:景色画面的展开往往由时间次序、空间次序角度考虑。时间上由“日暮”“邀月”“灯影”三个关键词表现,空间上由“渡头”“ 渚泊”“ 渔舟”“ 枕边”四个关键词表现。

2. 主要运用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表现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1分),对家园故国的思念(1分)以及亡国的哀痛(1分)。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本诗有大量的写景,必然考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手法。前六句景色宁谧,美丽,可见诗人的“怡然之情”;七八句点明“离怀”,表现了离家旅途的思念家乡之情;结合注解,根据作者的身份,联系“杜鹃”这个传统意象,还有“亡国的哀痛”。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
1.“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答:“邀”邀请,这里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月在天上,影落船中,就好像是诗人邀来同眠似的,(2分)充分写出来诗人夜泊沙渚的孤寂之情。(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6分)
答:情感:①置身山野的怡然之情。诗歌的前六句写“日暮”时渡头月明鸥栖,灯影渔舟,枕边听涛之景,描写出一幅清幽自然的画面,表现出诗人置身山野的怡 然自得的情感。(3分)②对家园故国的思念之情。诗人一个人在船上,清幽自然之景显得空寂、苍茫,“离怀”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念家而不得归的孤寂落寞之 情。(3分)③亡国的哀痛之情。诗人听到“不如归去”的杜鹃啼声,更令人难堪,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寄寓亡国之痛。(3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简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

作者简介
真山民
真名不详,自呼山民。或云本名桂芳,括苍(治今浙江丽水东南)人。宋末进士,宋亡后窜迹隐沦。所至好题咏,自称山民。同时李生乔叹其不愧乃其祖文忠西山(真德秀),人们於是疑其姓真。或云名桂芳,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宋末进士。



相关阅读

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思及全
许月卿《挽李左藏》“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的意思及全诗
朱熹《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全
程颢《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

有帮助
(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