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9-01 08:53
跋子瞻和陶诗
宋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1.概括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苏轼的形象。(5分)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苏不以迁谪为意,随遇而安,乐观旷达,(1分)追慕先贤,情趣优雅,(1分)人品高超,不以贫富得失耿耿于怀,(1分)率性任真(1分)的百代名士(1分)。
2、诗人借陶的人品来赞颂苏,表达了对苏的尊敬。(2分)苏轼和陶渊明有仕(苏)与隐(陶)的人生选择上虽然不相同,(2分)但他们超脱世俗、率性认真的“性情”是相同的。(2分)

赏析
《跋子瞻和陶诗》作于1102年(崇宁元年)八月,上年七月苏轼已病逝于常州。这首诗也是对苏轼的深沉悼念。这年六月,黄庭坚知太平州,九天即被罢,于是想到荆南去。当时赵挺之为相,和黄庭坚有矛盾,也想置他于死地,第二年把他编管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1105年(崇宁四年)黄庭坚即卒于贬所。了解黄庭坚此时处境,可以体会此诗措辞的深沉。“跋”字表示对苏轼的尊敬。苏轼晚年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南迁之后又和《归田园居》八十九首。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被安置惠州。在唐宋时代,贬到边远瘴疠之乡,就等于置之死地。连韩愈、李德裕、寇准这样的名臣,都曾为南迁而凄怆,李德裕、寇准就死在贬所。只有了解这个背景,才能懂得这首诗头两句的分量。何况章惇(当时的宰相)一心要杀苏轼。而苏轼是不以迁谪而悲怆自苦的。他写过这样一些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章惇以为把苏轼放到惠州,水土不服和悲伤足以致他于死命,但苏轼随遇而安,在惠州写的《纵笔》诗里说:“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耳(治所在今海南儋县),以为安稳,故再迁也。”“时宰欲杀之”是有事实根据的,作者不直书章惇名字而用“时宰”二字,是含有深意的。北宋自绍圣年间(1094-1098)逐渐衰败,以至后来灭亡。当时宰相弄权,残害善良,比比皆是,不独章惇一人,黄庭坚也亲受“时宰”之害,故着此二字以表现小人弄权为祸之烈。从这首诗看,这两句是为反衬苏轼的胸怀人品,交代题目中“和陶诗”的背景。
三四两句一转,用寻常的动作,写出苏轼高洁的人品。心胸不开阔的人,忧伤终老,而苏轼却能“饱吃惠州饭”,说明不以迁谪介意。这句话,后人注解时都引杜甫诗“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为出处,实际是用苏轼《儋耳》诗“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之意。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作者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五六两句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称呼上加以变化(“子瞻”——“东坡”,“渊明”——“彭泽”)。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七句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八句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一说:“凡短章最要层次多,每一二句,即当一大段,相接有万里之势。山谷多如此。凡大家短章多如此。”可以用来说明这首诗的特色。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作者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作者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黄庭坚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



相关阅读

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
朱熹《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全
许月卿《挽李左藏》“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
程颢《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的意思及全诗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思及全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