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梅尧臣《鲁山山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11-21 11:12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径:小路。④熊升树:熊爬上树。⑤何许:何处,哪里。
   
【参考译文】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高高低低,蔚为壮观,恰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竟迷失了方向。山林空荡,能看到熊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呢。
   
【文学常识】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主张诗文革新,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反映。诗风古硬平淡。
   
【阅读训练】
 1.第一句意思是什么?
 2.“好峰随处改”一句中的“处”是指______,“改”指_________。
 3.颈联两句,每句前两个字与后三个字之间是______关系,也是对颈联中“___”一句的照应。
4.说说尾联的妙处。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6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4分)
7、“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恰恰投合我爱好天然风物的情趣。
 2.诗人所到之处    眼中的“好峰”因自己脚步的移动而变化姿态
 3.因果         幽径独行迷
 4.诗人在山中一个人独自行走,欣赏着种种美景,“峰”“熊”“鹿”“云”都令他着迷,可一路走来就是看不见人家,于是诗人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一声鸡”回答了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呢!”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望云闻鸡之后,必然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加快步伐,向那发出鸡鸣的白云深处的村庄走去——诗人“山行”中希望看见“人家”的神态和心理,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诗人所向往的“人家”,由于白云缭绕,只闻鸡声,不见其形,更令人遐想不已。所以后人评论此诗的尾联“幽而有味”。
5.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2分)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2分)
6.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穷。(4分)
7、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二:
考题链接: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妙在哪里?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3.“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4.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3.恰好满足了我热爱山野风光的情怀。(2分)“适与野情惬”体现在: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秋霜叶落,熊爬上树干,山林空旷,野鹿在溪边饮水,野趣盎然,使人陶醉。(4分)(意思对即可)
4.以动(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使人想象到山野人家;(3分)含蓄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与诗歌首句照应,余味无穷。(2分)(意思对即可)


三:
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                                                                    
(5)对这首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答案:
(1) 行
(2)惬    迷  
(3)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  
(4)这两句可看出诗人翘首望云,遥闻鸡声的神情,感受到诗人先是期盼继而欣喜的心情(既为僻静幽的山野情趣所陶醉,又不希望渺无人烟以至过分孤寂)。 
(5)D


⑴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⑴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⑵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联运用了倒装的语序,意思是说,群山高高低低恰好与我喜爱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契合。
B.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诗人在山中行走,眼前的山峰自然移步换形,呈现出不同的模样,着一“好”字,写出了诗人美的感受。
C.在幽深寂静的山路上独自行走是容易迷路的,一个“独”字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感,一个“迷”字又表现出诗人的迷惘和惶恐。
D.颈联写山行所见,“霜落”和“林空”点出了时令,“熊升树”和“鹿饮溪”是动景,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E.这首诗与杜牧的《山行》一样,都是写在山路上行走时的所见所闻和心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诗的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无穷余味。(6分)
参考答案
14.(5分)CE(C项对“独”和“迷”分析错,E项“都是写------所见所闻”错,杜牧的《山行》没写“闻”的内容。)
15.(6分)①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巧妙地暗示远处有人家居住;②未见其物,只闻其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③强化了诗人行走山间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答“以动衬静,突出山中的幽静”也可给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文章标签: 写景   闲适    



相关阅读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思及全
王镃《裁衣曲》“衣成恐不如郎意,独着灯前照影看
陆游《自咏示客》阅读答案附赏析
经典著名的宋诗鉴赏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
杨万里《野菊》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鉴赏

有帮助
(154)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