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石象之《咏愁》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1-24 16:37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1)颈联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2)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行文“有神无迹”。

二:
1、颔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前人评价此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参考答案
1.(5分)颔联通过景色的烘托或渲染,写出了“愁”最易潜入的时机;(2分)春天归去后遗下满地落花狼藉,最能勾起满腹愁绪;沉醉中醒来,瞥见残月斜照窗棂,愁意油然而生。(3分)(如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可酌情给分)
2.(6分)诗歌先写了“愁”袭来容易、挥之难去以及常停留在人们眉间心上的特点,紧接着点出“愁”产生的时间并具体描绘了愁思弥漫、铺天盖地的情状,最后又慨叹“愁”随处皆在。(4分)整首诗内容无一“愁”字,却处处着意展现“愁”,正如前人所谓“有神无迹”。(2分)


注释
①币:“匝”的异体字。
②五侯:历史上称五侯的很多,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作者
石象之:宋代诗人。字简夫,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

赏析
曹植有一篇《释愁文》,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为了表现“愁”,就把它“物化”了,说他能“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够鲜明。石象之的这首诗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首联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结尾来作注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
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开头可能就是根据出句所描绘的景象写的。而对句则是依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来概括的。
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李叔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那里,“愁”就跟随身到那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诗人化无形为有形, 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相关阅读

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成大《喜晴》“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全
刘筠《汉武》“汉武天台切绛河,半含烟雾郁嵯峨”
魏野《寻隐者不遇》阅读答案附赏析
高翥《清明日对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陈文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有帮助
(2)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