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 其一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腊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慢调银字管⑴,云鬓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⑵。 其二 绣幌银屏杳霭间⑶,若非魂梦到应难。 窗前人静偏宜夜,户内春浓不识寒。 蘸甲递觞纤似玉⑷,含词忍笑腻于檀。 锦书若要知名字⑸,满县花开不姓潘⑹。 其三 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 仙郎有约长相忆,阿母何猜不得知。 梦里行云还倏忽,暗中携手乍疑迟。 因思别后闲窗下,织得回文几首诗⑺。 注释 ⑴檀的:古代妇女用红色点于面部的装饰。 ⑵赊:长,远。 ⑶幌:帷幔。杳霭:即“杳蔼”,幽深渺茫貌。 ⑷蘸甲递觞:酒斟满,捧觞蘸指甲。 ⑸锦书: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后人因以“锦字”、“锦字书”、“锦书”指妻子给丈夫之信。 ⑹满县花开不姓潘:用“潘岳”典故。潘岳,字安仁,他任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情况令满县栽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岳。 ⑺回文:典出《晋书·列女传》,也是用苏蕙的典故。 翻译: 其一 一方如此熟悉的小小庭院,梦中我似乎又回到了昨天。 悄悄走进这香雾濛濛的小室。一阵轻风带来光影姗姗。 悠悠的琴声又恻然弄起;欲咽的幽欢,在那低垂的髻花上微颤。 天亮时我又与我的梦魂作别,再一次经受着昨日分手的凄寒。从今后山重重水重重,天上人间。 其二 屋里挂着丝织的帷幔,摆着银色的屏风,显得幽深渺茫,如果不是梦魂应该是难以到达的。 窗前人声寂静恰好适宜夜晚的气氛,室内春光浓郁感觉不到屋外的寒冷。 斟满酒杯,佳人捧觞蘸指甲的纤手洁白似玉,在檀木的香气中欢歌笑语,几乎让人酥麻了。 若想弄明白锦字书中人的名字,能让满县花开的就不是潘安仁的功绩了。 其三 南国有位佳人名字叫玉儿,生得芙蓉模样的双脸远山一样的眉毛。 神仙似的郎君与她有约会令她长期回忆,但阿母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在梦里行云播雨觉得就是一瞬间,黑暗中携手与共忽又迟疑不定。 想到离别后心上人在无聊的窗下,会织得几首像苏蕙那样的回文诗呢? 赏析 《梦游三首》是五代宋初诗人徐铉的组诗作品。这三首梦游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在梦中与爱人相会的情景,以及梦醒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其实是抒情主人公对旧时美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与爱人相聚甚欢的感觉深深的眷恋。这组作品作为艳体诗,基本能做到艳而不俗,丽而不佻,语淡情深,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组诗以第一首传诵较广。此诗首联点题。“魂梦悠扬”,向读者显示:下文“还在故人家”云云,皆为梦游,并非实事。悠扬,指飘忽无定。“奈何”,处置、对付的意思。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诗云:“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大致与此联境界相似。整句是说:魂梦悠扬,不由自主,直至夜来,还在故人之家。“故人家”,即指旧时所恋之人家。元稹《酬乐天见忆兼伤仲远》诗云:“瘴畏新病骨,梦到故人家。”也写因思念而魂驰故人之家。 领联写相会时的情景。“香蒙”对“户映”;“蜡烛”对“屏风”;“时时暗”对“故故斜”,对仗十分工整。上联已点出夜晚,这里“蜡烛”之语承上文而来,很是自然。而用了“香蒙”、“时时暗”等语,则更有朦胧之致,正是幽会时的情景.下句写户上的屏影。烛光欲明还暗,飘移不定,照射于屏风而投在户上的影子,也就摇曳不定而“故故斜”了。“故故斜”三字,用语十分婉丽。故故,是屡屡、常常的意思。杜甫《月三首》 诗:“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也以“故故”与“时时”构成工整的对仗。 颈联转到“故人”。“檀的”是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如杜牧《寄沣州张舍人笛》诗云:“檀的染时痕半月,落梅飘处响穿云”。慢调,则是指随意调弄。银字管,指有银字作饰的管乐器,古代笙笛类管乐器上常用银字作饰,以表音色的高低。白居易《南园试小乐》诗有“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之句,其中“银字”就是“银字管”。云鬟,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鬟是指环形的发髻,云鬟也称云髻,形容女子发髻浓密如云。折枝花,是指插于云鬟之上的饰花。从这一联中可知,梦中的“故人”,乃是一位女子,她云鬟高耸,檀的为饰,正在华年。弦管悠扬,表明她又是妙解音律。这一联中,“檀的”对“云鬟”;“漫调”对“低缀”;“银字管”对“折枝花”,对仗也十分工丽。 末联写惜别。虽然佳期难得,但是临近天明,又不得不别。一个“又”字,透露出无限惜别情意。洞口,指神仙所居的洞口,这是从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化来,唐人李阳冰《阮客旧居》诗云:“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赵嘏《早出洞仙观》也有“露浓如水洒苍苔,洞口烟萝密不开”之句。此处用“洞口春深”之语,正暗示一别之下,夭上人间,后会难期,故云“人间别”。赊,是长、远的意思。李商隐《无题》 诗云:“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末联的意境正与此相似。诗人虽未明说,然而相怜之深、相思之苦,溢于言外。 这是一首艳体诗。艳体诗当艳而不俗,丽而不佻,情深而文明,此诗比较接近艳体诗这一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