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名句 > 宋词名句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辛弃疾《鹧鸪天》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3-06-21 17:09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译文]    追怀心事,感叹今我,春风也不能染黑花白的头发。

出自: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     
①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追念,回忆。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②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旌旗是总称。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③锦襜突骑渡江初句: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锦襜,好看的衣服。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④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银,银白色的箭袋。
⑤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庄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前句的燕兵与本句的汉军是一个故事分成两天写的。前天晚上燕地的军队在作战斗准备,第二天早晨宋军向金兵发起攻击。这两句因前后对偶关系,写为燕兵、汉军。燕兵,就是在燕地的义军,或北方籍的宋兵。
⑥春风不染白髭须句:欧阳修《圣无忧》词:“好景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作者流露出老年人无法实现挥戈上阵,杀敌报国的壮地,这是对南宋小朝廷的血泪控诉。
⑦平戎策:平定金兵的策略。辛弃疾曾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陈述抗金救国的策略。作者上疏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等。戎,指金兵。
⑧换得:落得个。东家,东邻,邻居。种树书,《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烧儒家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书”。这里说的是关于农业的书。辛弃疾从“籍后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到“万字平戎策”,结果落得个三次罢职,回家种田为民。他满腹怒火与不平,尽情的吐诉,真不知当时那些当权者看了这首词有什么感想。

译文1:
       回忆我在壮年的时候,曾高举着帅旗,率领万人大军,其中有一支身穿漂亮军服的骑兵突击队,向金人发起冲击。这是在渡江以前的事。在燕地活动的义军,夜里准备好装饰着银白色花纹的箭袋,以便明天战斗。汉军在第二天的早晨用金仆姑箭,飞快地射向敌人。战士们勇敢地向敌人冲去,杀得敌人大败。回忆以前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可叹今天的我,胡须都发白了。春风能吹得万物生长,但是不能把我已经白了的胡须再染成黑的。我曾多次上过洋洋万言的平定敌人的策略,但是得不到支持与采纳,到最后却落得个:罢职回家,不得不向东邻家借种树的书,学习种树的知识。

译文2:
        年轻时,成千上万的义军簇拥在抗金的大旗下,我带领穿着棉衣、骑着快马的勇士渡江,衝锋突击敌营。金兵在夜间握着空箭袋,倾听远方生息,為防暗袭。天刚亮,宋军万箭齐发,射向敌人。追忆往事如此豪壮,可叹如今的我,春风能染绿万物,却染不黑我的白鬍子。年华一去不復返。我上奏给皇帝的上万字的抗金策略。不仅不被採纳,反而因此罢了官,倒不如换来东家的种树书,还有些用处。

赏析: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娖,通“捉”;胡革录,箭袋。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革录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

  “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赏析二:
闲居瓢泉期间所作,时间或在庆元六年(1200)。辛弃疾空怀满腔抱负,却落得投闲置散,隐居乡间,心情的矛盾苦闷自可想见。有人忽然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令他再度追忆起青年时代那一段短暂而又辉煌的抗金杀敌生活,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开篇的这两句,涵括了大量史实。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大举南侵。这期间,在已经沦于金人之手的北方地区,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金烈火在中原大地四处燃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举起抗金大旗,在济南南部山区聚起二千多人马。随后,他率众加入耿京的山东忠义军,被任命为军中掌书记。鉴于当时局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与南宋官兵配合,共同抗金。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奉耿京之命,辛弃疾等人奉表归宋,在建康受到宋高宗接见。自南宋北归途中,辛弃疾惊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他迅即带领五十余人马,连夜奔袭有五万之众的金营,生擒张安国。随后他率领万余义军,押解着张安国,日夜兼程,南下投归宋室。
    这段经历,辛弃疾在《进美芹十论札子》中亦有陈述:“逆亮南渡,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少年英雄,叱咤风云,创下如此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是辛弃疾毕生最雄壮,也最难忘的一幕。因为刻骨铭心,所以一触即发。当年一展旌旗号令数万抗金义士,锦衣快马突围横渡长江的情形,一一重现在他眼前。其中最令他得意的,还是夜袭金营,擒拿叛贼。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燕兵”,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此处泛指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娖”,整理。“银胡革+录”,饰银的箭袋,多用皮革制成。“汉箭”,指稼轩所率部队。“金仆姑”,本为春秋时利箭之名,据《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庄公曾用此箭射伤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此处泛指箭。
    “夜娖银胡革+录”,表示金兵已经有所防范。但辛弃疾仅仅率领着五十余骑人马,如天降神兵,出其不意地突入五万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并成功撤离。这其中的勇猛、智慧,的确令人惊叹,也的确值得辛弃疾浓墨重彩书写。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词人追念往事,不由对比今昔。他感叹现在的自己,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王安石诗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年一度的春风,可以让草木变绿,让大地回春,但却无法让辛弃疾的白须转黑。曾经的英雄少年变成了垂垂老者,岁月的无情固然令他感慨,但更令他难以释怀的,还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种树书”,有关种树栽花的书籍,代指隐居生活,韩愈《送石处士赴河阳幕》有“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
    辛弃疾南归几十年,一日不曾忘北伐大业。他屡次向朝廷上陈恢复方略,先后上了《美芹十论》、《九议》等万言名篇,却一直未被统治者采纳。直到五十四岁时,他还写过《论荆湘上游为东南重地》的奏议,对抗金北伐事业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振拔,反而多方打击、排挤抗战派人士。辛弃疾也难逃其中,两度被罗织罪名,罢官闲居。他的“万字平戎策”被束之高阁,不得不在栽花种树的闲居中消磨岁月。
    结尾两句,饱含着辛弃疾对多年来不幸遭遇的抑郁、愤懑。他并未直接大发牢骚,但这看似平淡、轻松的自嘲,显得愈发沉郁深厚,蕴含无限悲慨。
    评 解
    词的上片忆旧,豪情万丈;下片言今,伤感无奈。虽只有五十余字,却写尽了词人一生的经历和悲愤,可作为一篇简括而形象的稼轩自传来品读。
    小序称“戏作”,似乎是词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自嘲自讽,似乎是在劝“慨然谈功名”的客人以己为鉴,在这个时代不要奢谈什么建功立业。但这首词的旨归,绝不是虚无、消极。稼轩是一生矢志报国的英雄,却又“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这种极端的苦闷,必须有发泄的方式,借酒消愁是一种方式,借自嘲抒怀也是一种方式。在他对壮年英雄岁月的念念不忘中,在他对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笑中,我们依然可见他那颗滚烫的赤诚之心。





文章标签: 宋词名句  



相关阅读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全词翻译赏析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的意思及全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的意思及全词
“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全词赏析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的意思及全词翻译
“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的意思及全词

有帮助
(7)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