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这是三岁孩童都会吟诵的唐代孟郊的诗。早年丧父的孟郊,当了县官,母亲来溧阳,他去城外接她,回来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提笔赋诗。母与子,线与衣,相依为命骨肉情。面对春阳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回报?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唐·杜甫)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家乡,睹物伤怀:永远痛别患病的母亲,多年委身于沟溪边。自己天生无能力,改变酸楚命运。人生若是无家可别,又怎能帮助天下黎民百姓?为忠舍孝,别无选择。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送母回乡》(唐·李商隐) 与许多游子奔仕途、忧国忧民不能对母亲尽孝不同,李商隐为母守孝三年,不但放弃了升迁机会,还丢了官。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拳拳孝心。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岁穿红着绿的好时节,在慈母前享受天伦之乐。被推举为孝廉只能远离母亲,却时常向着故乡秦川的方向遥表孝心。无奈之举,自我安慰。 “子别母,欲别牵衣意何苦。母有众儿俱母怜,儿无别母儿谁乳。” ——《子别母呈所翁陈先生》(宋·蒲寿宬) 孩儿与母亲离别,拉着母亲的衣服迟迟不肯松手,那份离愁何等凄苦!母亲怜爱几个儿女,离开了母亲他们谁来抚育?一幕“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凄景呈现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