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明诗鉴赏 >

于谦《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02-14 21:45
《上太行》是明朝政治家于谦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通过描写巍巍太行的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等苍茫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末尾一句描写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他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上太行》
【年代】明朝
【作者】于谦
【体裁】七言绝句

上太行①
西风落日草斑斑②,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释译文
①太行:太行山,位于山西与河北境内。作者自1430年(宣德五年)起担任河南山西巡抚十八年,这首诗即于此间所作。
②斑斑:草色间杂。
③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

大意
西风吹过,太阳落下,地上草色间杂,秋天的空中云淡淡的,鸟独自归来。千里客的两鬓如霜花一样花白,又一次骑着马上了太行山。


鉴赏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于谦(1398-1457),一生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终年60岁。所著七绝《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气凛然,豪气干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相关阅读

杜庠《赤壁》阅读答案附赏析
道源《早梅》“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全诗翻译
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阅读答案附赏析
杨基《春草》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高启《牧牛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