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高考古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4-11 17:34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 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 ④尊,通“樽”,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句是说遍地黄芦苦竹,仿佛自己像遭贬的柳宗元泛舟九江边。
D.“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E.“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6.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
5.(5分)CE   (C项不是柳宗元,是白居易;E“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诗无据)
6.(6分)  手法:比喻(类比)(或托物寄情)。  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恰切,又颇为含蓄。  (评分标准:本题6分。手法2分;形象特点与作者心绪,各1分;妙处,2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5.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6.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参考答案
5.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题干已经提示从两阙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阙的“更深人去”就容易看出时间线索。)
6.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到诗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看到诗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