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 洗出乾坤体。 乘兴到前村, 见一片、 清溪无底。 竹篱茅舍, 鸡犬两三家, 寻渔父②, 问湘灵③, 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 白发今如此。 幸自识方壶, 有个人、 神通游戏。 涧边野鹤, 岩上忽孤云, 倾浊酒, 对黄花, 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7分) 【答案与解析】 14. C(“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3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 水净秋宵永。 悄无踪、 乌鹊南飞, 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 偏耐江波静。 西风鸣、 宿梦魂单, 霜落蒹葭冷。 注: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②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出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14.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3.选CD。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等具体内容。要理解诗词大意,从各方面吃透诗歌。注意诗歌五读: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读题目。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关键是平时要精读诗歌。C项中,苏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缺月挂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环境;萨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明月丽长空”的夜晚,是空阔高远的长空;具体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认为相同,都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相呼应。D项涉及到诗歌内容的具体解读,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高洁孤傲;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14.苏祠: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分析诗歌意境,在点出主要意象的基础上(先描述画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寂寥等。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倦行芳慢 (宋)王雱 露晞向晚, 帘幕风轻, 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 惊下乱红辅绣。 倚危墙, 登高榭, 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 因循过了, 清明时候。 倦游燕, 风光满目, 好景良辰, 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 买断两眉长斗。 忆高阳, 人散后, 落花流水人依旧。 这情怀, 对东风, 尽成消瘦。 高阳:《史记•郦生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县中皆谓之狂生。”他见刘邦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之人即指游燕时的狂朋怪侣。‚注:榆钱: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 5.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傍晚时分,初夏的凉风拂过,吹动了重重帘幕,主人公在这寂寂的环境中独处。 B.“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黄莺飞来,惊动枝上的花瓣纷纷下落,表现了词人内心烦躁凌乱。 C.“海棠经雨胭脂透“中“胭脂透”写经雨的海棠已经开放到最鲜艳最鼎盛的时刻,也暗示着盛极而衰、即将凋落的暮春信息。 D.上阕最后三句略略点明题意,这清明时节美丽的春光又轻易流逝,有一种“无计留春住”的叹惋。 6.结合下阕内容,具体赏析诗人的有哪些伤春意绪?(6分) 【答案与解析】 5.选AB。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先理解诗句大意,注意结合上下语境。上阕着重描写暮春景象。A项,上阕起三句描述了一个具体环境,时间是暮春白昼,地点是闲静小院,氛围沉寂清幽。B项“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雨停雨霁,黄莺飞来,枝上的花瓣仿佛被惊动而缤纷下落,落红点缀绿径,色彩斑斓,犹如织铺地,故曰“辅绣”。这里体现词人观察细密,用笔工致,使暮春景物变活,极具匠心,表现了暮春的凋零残败而又清新红艳。虽清新红艳但终将凋零,与下文情感一致。因此说这里词人“烦躁凌乱”不准确。 6.①春来懒事游宴。虽然“好景良辰,风光满目”,只因无人携手同乐,于游燕之事就意懒情倦了。②一春之不欢,春愁之长之深。自有榆钱以来,所“买”得者是“两眉长斗”,因愁苦而双眉紧锁。③因循岁月,蹉跎时光。酒侣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这一年又是这样。④结尾三句写自己因春消瘦,总收全文。(前三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具体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有些难以理解,应根据上下语境推出大意,似是用典亦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