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描写手法 动静点面虚实生,小中见大寄幽情。 对面落笔写他人,以乐写哀情谊浓。 擒纵抑扬表主旨,渲染烘托显技能。 1.烘托 【手法解析】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以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其效果是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课堂演练】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首句写的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的“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雪压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对比 【手法解析】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另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都是运用对比手法的典型。 【课堂演练】1、简析下面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说劳动者劳而无获,后两句中那些十个指头连泥也不沾的人,却住着一大栋一大栋的瓦房。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案】本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登上翠楼去赏春景的兴奋欢愉之情;后两句则写闯入眼帘的柳色,引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伤感。先扬后抑之间传达出少妇因触景而生的感伤和哀怨,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动静结合 【手法解析】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不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课堂演练】简析下面一首唐诗的艺术手法。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