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②但少闲人 只是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1)①考虑,想到 ②只是 (2)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子比作“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月光的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淡雅清丽,传达了作者漫步其中内心的悠闲和愉悦。 【分析】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作乐的人。念,想到。考虑。 ②句意为:只是缺少闲人。但,只是。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词语句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时,需要通晓大意,理解相关词句,赏析其语言的精妙之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这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同时也表现作者内心的悠闲和愉快。 【点评】“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文章标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