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9.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万山潭作》一诗,就像孟浩然的人一样,冲淡得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B.首联的“垂钓”,极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 C.“鱼行潭树下”一句,诗人直接描写树的倒影,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动荡美。 D.颈联运用典故,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 10.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分析一种即可)。 【分析】《万山潭作》由孟浩然所作,诗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鱼行潭树下”,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尾联“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意思是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答案: (1)C (2)尾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译文: 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鱼儿在树荫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座万山。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58分) (一) 阅读《沙家浜的芦尊》完成下面小题。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①《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凝成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都还未能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成了一场相思的薄凉底色。 ②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便是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来。 ③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 ④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眼望,湖水泱泱,满目是五月的浓碧,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芦苇的部落! ⑤正是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还未成,这样的寥落时节,却是芦苇最好的时候。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这是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摩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和青灰的天空。它们又和飞鸟流云以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赠予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气息的空气,使我们一时间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觉着过得奢侈。 ⑥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从某根芦苇个体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经风霜的命运。 ⑦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经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⑧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一根根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⑨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⑩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葱碧无花的五月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至于此后的荣枯与浮沉,就交给江湖上的风雨和日月来安排吧。 11.《诗经》里的芦苇和沙家浜的芦苇各有怎样的特点? 12.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1)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3.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分析它的作用。 14. 作者用“沙家浜的芦苇”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1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一种即可)。 【分析】这篇文章抒写了观赏沙家浜芦苇的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顽强、蓬勃生命力的赞颂,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①段“《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得出《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根据第④段“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第⑦段“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第⑧段“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象,就现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等句子可以归纳出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句①考查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来年春风一唤”分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风”人格化。结合“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分析,采用了比喻,把“芦苇芽”比喻成“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家浜的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沙家浜芦苇的赞美之情。句②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结合“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和作用分析。根据上文“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分析,“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点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芦苇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仔细阅读可知,这篇文章抒写了观赏沙家浜芦苇的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顽强、蓬勃生命力的赞颂,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故题目“沙家浜的芦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同时“沙家浜”一词,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根据开头《诗经》里芦苇的描写,指出我们先民的风雅;然后具体描写在沙家浜所见到的芦苇,顽强、茂盛、具有民族精神。据此分析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根据第⑨段“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分析,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也要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从而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的情感。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答案: 1.《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沙家浜的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议论;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芦苇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示例:象征: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 【点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 2.是文章的线索; 3.对文章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4.有的标题有双关的作用。 (二) 阅读下列以“微塑料”为主题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②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③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④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⑤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⑥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颗柔珠。 ⑦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有删改) 【材料二】 塑料都用到哪儿了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材料三】 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每年,13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到817种。 (选自“新浪网”) 【材料四】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今”。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16.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塑料是指环境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B.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它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后,因为体积微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微塑料颗粒会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等方式侵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D.塑料在人类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三个方面是包装、家庭消费品和建筑工程。 17.【材料三】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 19.【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材料四】说“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慘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某大型超市,打算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提议,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这家超市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分析】这是关于“微塑料”的材料阅读。材料一是关于微塑料的说明文;材料二的图表说明塑料的来源;材料三是关于“海洋塑料”的报道;材料四是塑料袋在生活中的运用广泛和号召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使用塑料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材料一第⑥段中“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可知,选项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表述有误。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需要先了解有哪些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画线句子中“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已达到817种”是数字的列举,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这两组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比重数和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污染数量。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目前”是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即到现在为止“人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已经高达32000个”,不排除以后会出现更多的情况,“目前”是对时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分析。材料一首先说明了微塑料的两种来源,接着介绍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人类的危害,最后介绍了全球范围陆续展开的禁塑行动,这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属于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5)本题考查结合实际提建议。解答此类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行动上支持限塑令超市可做的有:从自身做起限制塑料袋的使用;鼓励消费者自带袋子、循环使用环保袋;为限塑做宣传(宣传塑料的危害)提高人们的认识等,提建议时围绕着以上几方面阐述即可。 答案: (1)B (2)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比重大,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之多。 (3)“目前”限定了时间,说明仅到现在为止每个成年人每年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就已经高达32000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逻辑顺序。材料一是按照微塑料的来源—危害—治理,这样的逻辑顺序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5)示例:建议超市用可降解塑料袋;禁塑宣传进超市,引导消费者自觉减少用塑料袋;鼓励进超市消费者自带购物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列图标、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