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 ①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什么是“梗”,它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网络文化特点? ②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③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 ④“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 ⑤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起一轮“造句”风潮。 ⑥“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学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⑦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 ③“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行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 “梗”是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图片、表情包。 C. 来自《流浪地球》中的“梗”在网络中引起一轮“造句”风潮。 D. 对于网民而言,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 13.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4. 网络文化出现后,引发两种不同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观点一:网络文化有着很强封闭性,限制了主流文化相关内容的发展和扩散。 观点二:网络文化与大众群体之间并无冲突也不存在断层,如果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和认知,同样可以和主流文化一样获得大众的喜爱。 【答案】12. C 13.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梗”的生成和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 14. 示例:我赞同观点一,因为网络语言大大折损了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等语言的表达;网络文化是存在于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中,如果离开网络可能导致无法正常交流;网络文化主要是青年人的自发选择,在特定群体中传播,适用群体小,不具有普适性;文章中的“梗”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本就与普通文字不同,大众难以接受,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网络文化并不全是正能量的文化。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标题中冒号是对“梗”进行解读,表示“梗”是互联网时代的“典故”,这是点明文章内容,并非提示下文,所以本项有误; B.由第四段“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可知,这里被“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的是“各类逸闻趣事”,并非“梗”,所以本项有误; D.由“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可知,这里“无法满足需求”的对象是“这一代青年人”,所以本项有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由文段内容“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可知,此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这里引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出自于电影《流浪地球》而被人们纷纷化用的例子,具体强力的证明了“‘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的论点,也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的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对网络文化中出现的两种观点进行判断并标明自己的观点和阐述理由。表述时要先表态,阐述理由充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示例一:我赞同观点一,因为如今的网络语言相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多了一份隔膜,许多面对面才可察觉的微妙情绪变化和动作所能传递的信息在网络交流中可能并不易感知;而且网络交流要依托于互联网这一特定环境,离开互联网则无法交流;其次,网络交流和网络文化的主力军多是青年人,传播的群体较固定,也较随性,所以不具备普遍交流性;最后,文章内容中提到的“梗”是文章中的“梗”是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而发展出来的语义模块,不同与普通的表义词语,很难被大众所了解,所以并不适用于广泛传播;最后,网络文化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出自于正面或者负面事件也不好说,所以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取向也是一个值得界定的问题。 示例二:我赞同观点二,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网络原住民(人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网络文化中不断增加内涵,让文化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文章谈到的“梗”可以增加交往的默契和效率,让网络文化更具传播性;网络中的正能量、善意的、倍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值得推广;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 ③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光脚在田里待几天,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有脚气。 ④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这一粒与那一粒像是有仇,离得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挨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俯身都大于九十度。 ⑤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⑥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记得小时候,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我估摸的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地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⑦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地就对你好:人勤地不懒。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豆腐块,坚持用农家肥。到了丰收的季节,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要夸赞几声。 ③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向日葵成熟后,籽多且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 ⑨秋日,若想在一大片花生地里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向日葵金灿灿的,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⑩如今,70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觉着很可惜。好好的田地,瞎了啊!瞎了,就是浪费了。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 ⑪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说她该退休了。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地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 ⑫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15. 阅读文章,想一想用“俯向大地的身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16. 文章叙述了母亲与土地的事情,同时表达了母亲对土地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完成表格。 17.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⑨段加点词“勋章”的表达效果。 18. 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链接材料】 2021年5月22日,一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举国哀痛。年轻时的袁隆平院士曾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高产水稻。最终,他的“禾下乘凉梦”让无数人吃上饱饭。直至耄耋之年,他仍然坚持下田劳作。 【答案】15. 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俯向大地耕种的身影,又指母亲对土地的敬畏;点明文章主旨。 16. ①母亲俯身撒肥②母亲不让土地听坏话/母亲虔诚的夸赞土地/母亲整理土地③亲近土地④坚守土地/不离土地/珍惜土地 17.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金灿灿的向日葵比作勋章,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勤劳/认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18. 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从辛勤执着、珍惜粮食、坚持不懈、坚守土地、无私奉献等方面谈自己的感悟、学习精神品质即可。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标题“俯向大地的身影”的含义。由第④段“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俯身都大于九十度”可知,标题表面上是指“母亲种田时俯下身子的身影”;但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九十度俯身种地”的动作似乎是在向大地表示敬畏,她一生都在土地中忙活,要对土地说好话,要将土地整理得“像豆腐块”,甚至七十多岁了还“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地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可见母亲对土地有深厚的敬畏之情。再由第十二段“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可知,“俯向大地的身影”还指母亲和那些与母亲一样对土地充满了敬畏的勤劳人们。这样安排标题,可以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也表达出作者对这些勤劳人们的敬佩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第一段“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和第二段“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可知,母亲固执地在地里种花生,而且要光着脚在地里来来回回,可见母亲对土地的亲近;由第四段“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俯身都大于九十度。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可知,母亲会不断俯身去施肥,这个动作似乎是对土地的致敬;由第六段“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地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和第七段“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豆腐块,坚持用农家肥”可知,母亲不让土地听坏话,而且虔诚地善待土地;由第十一段“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地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可知,母亲固执地坚持耕种,这是母亲坚守土地、珍惜土地的体现。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分析第⑨段加点词“勋章”的句段,由“向日葵金灿灿的”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可知,这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将“金灿灿的向日葵”比作“金色勋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土地里辛勤忙碌、认真执着的形象,“勋章”这一词语也表现出了“我”对母亲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和材料表达感悟的能力。 文章塑造的母亲是一个勤劳执着、热爱土地的形象,她她一生都在土地中忙活,要对土地说好话,要将土地整理得“像豆腐块”,甚至七十多岁了还“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地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可见母亲对土地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土地于她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块地,而是一位朋友,甚至一位亲人。材料中提到的袁隆平院士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科研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都在为实现中国人的“禾下乘凉梦”而努力,甚至直至耄耋之年还在下田劳作。所以袁隆平院士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榜样。在我们中国,许许多多的人们都有深厚的土地情节,土地是我们华夏文明源源不断发展的基石。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明确“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将“珍惜粮食”付诸行动上,要学习文章中的“母亲”,材料中的袁隆平院士,将自己的双腿扎进“厚重的土地”中,坚守属于自己的土地,奋斗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言之有理皆可) 写作(50分) 小作文 19. 请以选文《俯向大地的身影》第①段画横线句为开头,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段。 ①至少运用两种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烘托、联想想象。 ②字数2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参考写作: 环境描写片段 一阵春雨后,我惊讶了!放眼望去,那洁白无瑕的茉莉花首先映入了我的眼帘。瞧!它那小小的花瓣,真是玲珑剔透,虽然没有娇艳的色彩,但质朴,本色,纯洁,不加修饰,如同一个白衣飘飘的仙女般楚楚动人,我深吸着它散发的香味,真是清新淡雅。此时此刻,一只蜜蜂也停在茉莉花枝上休憩,还在绕着洁白无瑕的茉莉花起舞。我是多么激动,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吗?你再瞧那可茂密的小树,在春雨的灌溉下,他在茁壮成长着,那一片片翠绿的树叶,为春天添加了色彩,也许过不久,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我真为它感到高兴。还有青翠欲滴的小草,特别吸引人的眼球,在春雨的浇灌下,它在成长着,看上去显得是多么有生机啊。它那顽强而勇敢的品格。成了人类常常歌颂的对象。春雨后的场景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大作文(40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青春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曹原,25岁的物理学博士。他从小就是个“动手达人”,特别喜欢捣鼓电子产品,留美期间日夜待在实验室。他提出的理论也曾受到质疑,但他坚持自己的判断,捍卫自己的梦想。终于破解了困扰物理学界107年的世界难题。面对全世界的盛赞和邀请,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一个中国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性文章。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阅读材料,由“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和“青春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可知,本作文题的关键词是“青春”。我们的青春都只有一次,如果我们选择辜负青春,虚度光阴,那么我们将会碌碌无为。所以青春应当用来努力奋斗、奋发拼搏的。可以选择自己对于青春与奋斗的感悟来写。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引申到国家的层面,我们也可以谈国家的繁荣与强大,正是由一代代中国人的青春热血拼搏出来的。 第二,立意。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写自己的青春拼搏经历和自己的青春感悟;二是联系古今中外那些名人的故事来阐述自己对于青春奋斗的见解;三是以“青春”为题思考青春的含义,青春的方向,青春的目标。“青春”与“奋斗”是文章的写作重点,写出自己对于青春的认知与理解,写出自己思考青春的启迪与感悟。 第三,选材。文章的体裁可以是记叙文,那就要有具体的事件,可结合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进行奋斗拼搏的事例来写。写作时可以在内容上创新,不仅可以写关于自己的青春,也可以写从古至今那些名人的青春,如古代的李白、苏轼,近代的鲁迅、李大钊等。通过写那些先贤名人的青春,表现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认识;还可以从形式上创新,习作时可以在文章前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将自己感受深刻的故事串联起来,让文章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还可以用书信体的形式,道出自己对青春的认识。适当的创新是吸引读者,取得高分的关键。议论文写作也可以,以“青春与奋斗”为题,明确自己的观点,从题目出发,以思考“青春是什么”、“青春为什么要奋斗”、“青春如何奋斗”来拓展思路,完成自己的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