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粲明 ⑴在西雅图小住的那段日子,我偶尔会和儿子在公寓酒店一楼的自助餐厅用一杯咖啡加几片曲奇,再来一碟蔬菜沙拉,有时候有咖喱味的浓汤解决晚餐,估计在他们看来也算是异国风味了吧。 ⑵周四的那个下午,我们从联合湖回来,天色将晚,浑身冰冷,看到热腾腾的餐厅毫不犹豫就进去了。正吃着,儿子问我:“妈妈,你要喝一点红酒吗?”“啊,好呀。”虽然不胜酒力,但还是喜好这一口:“有红酒吗?”“喏,那边角落里站着的,她面前有个冰桶,就是等着需要红酒的人过去,她会给你斟上一杯。”“哦,太棒了,你去帮妈妈取一杯来,一点就好。”“我带你去取吧。”他站起来。“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还不到允许饮酒的年龄呀。”我乖乖跟着他取了红酒杯,在服务生的微笑中倒了半杯红酒。回到桌上慢慢品味的时候,想着现在的孩子,哪里看得出是18岁还是20岁呢?于是我问儿子:“刚才如果你去取酒,估计那个服务生也看不出你的年龄。” 儿子很认真地告诉我:“有没有达到饮酒年纪,我自己知道呀。” ⑶其实,我知道这个孩子一定会给我这个答案——我只是想再次确认,一个将规矩视为自觉的孩子,在每一件小事上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他不会因为便利或需要而去破坏规矩。也许,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不懂得变通,但在一个强调规则的现代社会,这却是最基本的要求。 ⑷记得刚来那几天,他放学后我们一起逛街。西雅图的马路并不宽阔,车辆也不是很多,三五步就能走到街的对面。遇到每一个街口的红绿灯,虽然时间不长,但想着几秒就能过去,而且在没有车辆通行的情况下,我总是对闯红灯跃跃欲试;或者,要过到马路对面去,而斑马线却在略显遥远的那一头,我内心趁着没车横穿马路的念头很难打消。但是,儿子总能看透我,对我说:“不要,这样太没素质了。”他看我对素质的理解跟他有偏差,就开始吓唬我:“你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或者闯红灯,在西雅图要是被警察抓着,是要罚款的哟。真的,只有流浪汉才这么干。”有时在寒冷的夜晚,等在几乎无车的街口,我要一再地告诫自己不可以,不能让他看到自己屡教不改。 ⑸我们去艺术博物馆参观,买票的时候,儿子告诉售票员自己是学生,于是,我们就买到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学生票。“她不用看你的证件吗?”我有点儿不明白。“不用,我会说真话,她也会选择相信我。” ⑹我们前一晚买了两颗装饰用的珠子,配儿子的手链。第二天,他说细想还是觉得贵了,也不是太喜欢,要去退掉。“啊?那怎么办?昨晚妈妈是用借记卡买的,不是信用卡,退不回卡上。”我跟他到了那家店,他把两粒珠子拿出来递给店员(不是昨晚接待我们的那个店员)说:“我要退货,因为,我不喜欢它们了。”店员检查了珠子没有瑕疵,接过昨晚的付款单,开始在电脑上操作,然后,将一沓美元交给了儿子——是的,钱不能退回借记卡,就退现金给我们。没有质疑刁难,没有推诿烦躁,就这么简单。 ⑺这些以前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如今在我眼前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白天儿子上学去了,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房间或走在清朗微寒的街头,就会去想儿子从过于严谨的循规蹈矩中获得了什么。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听到他说有中国同学被劝退,常常并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因为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定。比如,一个孩子对学校的禁烟令不当一回事儿,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禁,于是,就没有第四次了,对不起,你退学吧;另一个孩子,外出要么不请假、不打招呼,要么晚归,一而再再而三地明知故犯,也被劝退了。 ⑻对规则自觉地遵守,使年幼的心灵受到应有的指引,是行为教化的必然,也是这个社会人人都应该明白的简单道理。 ⑼好吧,带妈妈去取红酒。 (选自《读者》 有删改)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我和儿子一起经历的四件事。(4分) (1)儿子带我取红酒; (2)___ __; (3)___ __ ; (4)儿子顺利的退掉两颗珠子。 16.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文中的划线句说“这些以前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如今在我眼前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事情“以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18.通读全文,作者通过和儿子一起经历的事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5. (2)儿子让我不要闯红灯或横穿路口(遵守交通规则); (3)儿子不用学生证也能买到学生票; (每点2分,共4分) 16.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取红酒的故事,引出下文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1分);在内容上通过议论,点明遵守规则这个中心。(2分) 17.(1)就个人来看,不能够很好地的遵守规则,常常破坏规则;(2)从社会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4分) 18. 道理:自由就是在不影响别人、遵守规矩之外,你的思想和行动不受约束;自由还是,在没有人证、物证的情况下,别人会选择相信你。(3分) 理解:只有每个人都去自觉地遵守规则,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做到互信(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