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李娟《晚餐》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5-08 15:32
晚餐
李娟
黄昏,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出门了,穿过村里的小路向南面高地走去,边走边打听郭大爷的住处。
当我仍然还身处当时那些黄昏的斜阳中时,竟从不曾更细心一些地留意当时的情景。我们只顾着走路,各自想着心事,一声不吭。事到如今,再回想,能够想起火烧云,想起暮归老牛辉煌的眼睛,想起白桦树明亮的粉红枝干,想起连绵远山通体静呈奇异而强烈的红色……却,再也想不起那个黄昏了。那个黄昏与那个黄昏中能够被我清晰记起的细节部分——断然割裂。
正是在这样一个恍惚而坚硬的黄昏中,我们曾在村子里四处寻找郭大爷的家。然而奇怪的是,这一带竟没有人知道“郭大爷”是谁。可是据我们所知,他已经在这个村子中生活了四十多年。
后来我们有些着急,便比划起郭大爷的长相:“喏,是这样的……回回,白帽子。军便装,高个子……”
突然间,对方恍然大悟,用手抓了一把下巴:“白胡子老汉?”
他伸手指向北面:“一直走。两棵树的地方。”
我们拐向北面,经过一排土墙房子的后院。在细窄的小路边,哪怕巴掌大的一块田地都围有栅栏,种着碧绿浓厚的苜蓿。这一带的住户屋前屋后都种着成排的小白杨,大多只有胳膊粗细。穿过这条小路,我们站在林带尽头左右看了看,西边的树似乎少一些,便试着往那边走去。过了一条窄窄的、干涸的引水渠后,前方高地上出现一座孤零零的泥土房屋,四面围垒了简易低矮的土夯院墙。院墙西侧有个豁口,豁口处一上一下横担着两根小腿粗的木头算作院门,但只能用来拦挡牲口而已。院墙一角长着两棵高大粗壮的柳树。
我们移开挡在门洞上的木头,跨进空荡荡的院子。院子非常干净,没有放养任何家禽。院子一角放置着木匠冲木料的破旧车床,旁边码着一摞原木。
没错,就是这里。郭大爷的儿子就是木匠。
我们穿过院子,去敲门。
我写一些事实上不是那样的文字。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抠取比事实更接近真实的东西。我要写郭大爷,写他雪白的胡子,写他整齐干净的军便装;写他含糊不清、急速激动的甘肃方言;写他为乡政府打扫院落和马路,每个月五十元的报酬;写他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时从清真寺的阿訇那里得到的一点羊杂碎;写他和他的独生儿子各自短暂的婚姻……然而,这一切说的都不是他。我只好写很多年后,自己在一个大城市的街头同他偶遇的情景:他四处流浪、沿街乞讨的时候认出我来,大声叫着我的名字,抓着我的手,急切地说了很多很多话。
而那时我仍然一句也听不懂,只能任由他干枯的双手握住自己的手指,潸然落泪。
事实上,我离开那个黄昏已经很多年了,走过那么远的路,从来也不曾遇到过他。
我在这个城市角落里寂静生活,低声与旁边的人交谈,做粗重鄙下的事情养活自己,整天把一些肮脏的东西弄得干干净净。
而在距这城市夜景的无比遥远之处,喀吾图的村落仍在黄昏里低垂着双眼。在那里,牛羊永远走在尘土荡扬的暮归途中,雁阵永远在明净光滑的天空中悠扬地移动。而我们也永远心事重重走在同样的土路上,远远地看到郭大爷家屋顶上的烟囱静静地上升着青烟,更远处是天边的第一颗星辰。
有人开门,我们跨进屋子,屋里很暗,没有点灯。穿过狭窄的门厅,隔壁的房间同样也没有点灯。四下昏昏然然,蒸汽弥漫,挟裹着浓重的羊油膻味。唯一的光亮来自房间角落的灶膛之火,炉灶上面架着一口黑糊糊的大铁锅,没盖锅盖,里面灰白色的汤水翻滚不已。
引路的人就是郭大爷的儿子。房间太暗,我没看清他的模样。我一生也没看清他的模样。
郭大爷面对我们的突然来访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他慌忙放下手中的汤勺,含糊不清又急速地解释着什么,并殷切邀请我们一同坐下共进晚餐。
我们客气地谢绝了,并说明来意:想请他的儿子为我们做一扇门。
尺寸和价钱很快谈妥,我们起身告辞。郭大爷仍然还在急切地挽留,并且连声催他的儿子去准备碗筷。我们坚定地退到门口,转身推门离去。
要是我们从不曾在那个黄昏打扰过郭大爷父子的晚餐……想象一下吧,这顿平静孤独的晚餐——没有点灯,炉火晃荡,两个独身男人,终生相依的父子。晚餐内容简陋得令人心酸:仅仅只是煮了一块羊油的白水面条。然而它仍然浓重地翻腾着食物特有的气息,那是足以能安慰人心的、安慰这整整一生的气息。没有花里胡哨的佐料芳香,没有颜色与餐具的刻意搭配。那仅仅只是食物,仅仅只是进入身体后再缓慢释放力量。
像郭大爷那样的年龄,他的生命已不用依靠食物来维持了。他是在依靠生命本身的惯性而缓缓前行。他也不再需要晚餐了,只是需要一种习惯,以使被驯服的生命继续平稳温柔地完结无数个同样的一天。
我在这里,独自坐在桌边,一口一口吞下食物。一个又一个夜晚,晚餐简单而安静,睡眠艰难而嘈杂。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内容讲述了作者找郭大爷儿子做门而看见郭氏父子晚餐的过程。文章从一个黄昏写起,很自然就把读者带人情境中。
B. 对寻找韩大爷事件的叙述是作者回忆的结果,作者并不能确定记忆的准确性,所以她说“我写一些事实上不是那样的文字”。
C. 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喀吾图的村落的黄昏,自然、悠远、宁静,没有城市的喧嚷,这样的景物对郭大爷的形象有衬托作用。
D. 文章结尾写“我”独自坐在桌边吃晚餐,写出最近生活状态的同时,又呼应了标题,还照应前文郭大爷的晚餐。
8. 作者以回顾性叙述的方式写了主要事件,又穿插写了“现时”生活。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9. 文章写了郭大爷父子的晚餐,还写了“我”的晚餐。“晚餐”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7. B 8. ①回顾性叙述,使作者拉开了时间距离,对过去的事件、人物审视并确认,也使叙述具有主观色彩。
②穿插写现时的城市生活,与记忆中的偏远地区的生活形成对比,凸显喀吾图人,事,生活的独特性。
③回顾性叙述与现时描述穿插,既有真实感又有虚幻感,而且扩大了时空范围,使得文章有独特的韵味。
9. ①晚餐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郭大爷父子的晚餐简单,可以填饱肚子,恰是他们简朴贫穷生活的写照;“我”在城市中独自晚餐。也说明“我”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
②晚餐寄寓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作者对郭大爷父子的晚餐的回忆里:有着对已经因厌弃而远离的生活环境以及质朴的人的怀念;作者写自己的晚餐隐隐表现出自我的孤独。
③晚餐蕴含着独特的人生况味。郭大爷的晚餐是一种生命惯性,而他依靠生命本身的惯性活着,“平稳温柔地完结无数个同样的一天”;作者的晚餐也是她领受自己人生的一种方式,她感受到寂寞的人生况味。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所以她说‘我写一些事实上不是那样的文字’”因果推断错误。从原文“我写一些事实上不是那样的文字。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抠取比事实更接近真实的东西”和“事实上,我离开那个黄昏已经很多年了,走过那么远的路,从来也不曾遇到过他”这些语段看,作者想要写些更能表现人生活生存状态的文字。但她最终把真实发生的“事实”写出来。记忆确是不一定是全部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能确定记忆的准确性”。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叙述方式作用的能力。
由“事到如今,再回想,能够想起火烧云,想起暮归老牛辉煌的眼睛,想起白桦树明亮的粉红枝干,想起连绵远山通体静呈奇异而强烈的红色……却,再也想不起那个黄昏了”可知,文本开头采用回顾性叙述,回忆当年我们去找郭大爷的情景,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叙述回到了过去,从而使作者拉开了时间距离,使作者更好地审视过去的事件、人物也使叙述具有主观色彩。
由“我在这个城市角落里寂静生活,低声与旁边的人交谈”“而在距这城市夜景的无比遥远之处,喀吾图的村落仍在黄昏里低垂着双眼”可知,文本穿插叙述了现实的城市生活,“在那里,牛羊永远走在尘土荡扬的暮归途中,雁阵永远在明净光滑的天空中悠扬地移动”与“我们跨进屋子,屋里很暗,没有点灯。穿过狭窄的门厅,隔壁的房间同样也没有点灯。四下昏昏然然”形成对比,从而凸显了喀吾图生活的独特性。
最后陈述回忆与现实交织叙述的作用:文本既有回忆,又写现实,有虚写,有实写,有现在,有过去,大了时空范围,使得文章有独特的韵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标题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由“四下昏昏然然,蒸汽弥漫,挟裹着浓重的羊油膻味。唯一的光亮来自房间角落的灶膛之火,炉灶上面架着一口黑糊糊的大铁锅,没盖锅盖,里面灰白色的汤水翻滚不已”“这顿平静孤独的晚餐——没有点灯,炉火晃荡,两个独身男人,终生相依的父子。晚餐内容简陋得令人心酸:仅仅只是煮了一块羊油的白水面条”可知,郭大爷父子生活贫困,的晚餐简单,只是煮了一块羊油的白水面条,仅仅可以填饱肚子;由“我在这里,独自坐在桌边,一口一口吞下食物。一个又一个夜晚,晚餐简单而安静,睡眠艰难而嘈杂”可知,“我”独自吃晚餐,“我”的晚餐简单而安静,但是“我”的“睡眠艰难而嘈杂”。因此,郭大爷父子和“我”的晚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由“然而它仍然浓重地翻腾着食物特有的气息,那是足以能安慰人心的、安慰这整整一生的气息……那仅仅只是食物,仅仅只是进入身体后再缓慢释放力量”可知,郭大爷父子的晚餐有生活气息,能够安慰人心,让人怀念他们的质朴;“我”的晚餐“独自坐在桌边,一口一口吞下食物。一个又一个夜晚”,让人倍感孤独。因此,晚餐寄寓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由“像郭大爷那样的年龄,他的生命已不用依靠食物来维持了。他是在依靠生命本身的惯性而缓缓前行。他也不再需要晚餐了,只是需要一种习惯,以使被驯服的生命继续平稳温柔地完结无数个同样的一天”可知,郭大爷的晚餐只是一种生命的惯性,是他的生活习惯,在晚餐中,郭大爷“平稳温柔地完结无数个同样的一天”;而“我”在自己的晚餐中体会到孤独,感受到人生的寂寞。两种晚餐体现了两种人生况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