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1-19 19:10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王守仁看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那也就是“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良知”的落实。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知行之合一并进”,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并进”还是把知与行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会。
        (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并非真知。
  B.“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
  C.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知行之合一并进”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开。
  C.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
  D.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离不开知,“妄想”和“冥行”,都算不上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知”和“行”。
  B.在王守仁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与“笃行”并列纯属多余。
  C.“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行”比“知”更重要。
  D.《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都不如“知行合一”的观点合理。

1、C
2、D
3、A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