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以娱情”与文人雅赏传统的开启 在中国艺术史中,古琴因为与士人精神生活的关联,而成为备受推崇的艺术形式。从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来看,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汉代道家更重视情感表现的真诚以及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像《淮南子·诠言训》,极力反对艺术活动中“无有根心”的“不得已而歌”,就是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核心标准,当然也是琴艺的标准。以此为基础,汉代道家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淮南子·诠言训》讲:“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这显然是以琴道隐喻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治。东汉《太平经·天谶支干相配法》也认为,最美好的政治是一种纯任性情的自然政治,即“令人君常垂拱而治,无复有忧。但常当响琴瑟,作乐而游,安若天地也”。 与政治领域的纯任性情相一致,在个人生活领域,琴则总是与隐士相伴随,代表一种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方式。如在《后汉书·逸民列传》等文献中,写到许多隐士“弹琴自娱”或“琴书自娱”,正是这种生活理想的写照。东汉末年蔡邕制作的“焦尾琴”,则一方面暗喻士人乱世生存际遇的千疮百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蹈的精神往往寓于日常化的物用之中。 到魏晋时期,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是两汉琴与隐一体关系的延展。当然,自汉魏至六朝,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之所以认为琴与隐具有一体性,关键还在于这种乐器与自然之道的暗通。如在《淮南子·山林训》中,记“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这虽然神化了琴瑟的感染力,但却是对当时琴通自然观念的形象表达。以此为背景,琴不仅通达自然,而且在最终必然与道冥合,而道则是“大音希声”或以无声作为最伟大的音声。这样,原本就以简静为本的琴最终必然要实现超越,以对道之无声本性的揭示作为琴艺的最高境界。东晋时期,陶渊明常备一张无弦之琴,认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正是从两汉至魏晋的琴艺观念,日益道家化、也日益哲学化的反映。 要而言之,自两汉至魏晋,无论士人以琴艺通达自然,还是以其作为隐居生活的伴侣,均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汉代士人赋予琴的诸种功能而言,无论琴以合天、琴以修德还是琴以宣悲、琴以挑欲,均具有价值的偏至性。唯有以琴娱情,才能代表这门艺术能带给人的纯粹审美体验。就此而言,在汉代,虽然道家一派对琴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情致化的道路,琴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生活。 (选编自刘成纪《古琴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定位和价值面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士单纯以琴自娱到以琴喻道,是两汉魏晋时期琴艺观念发展的主要趋势。 B.隐士“弹琴自娱”和蔡邕制作“焦尾琴”,暗喻了士人在乱世不幸的生存遭遇。 C.在个人生活领域,“弹琴自娱”“琴书自娱”,是隐士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理想的写照。 D.汉代道家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重视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证了对汉代士人赋予琴“琴以合天”、“琴以修德”、“琴以宣悲”、“琴以挑欲”的诸种功能的认识是错误的。 B.文章引用不少古文献资料,阐述了自汉魏至六朝,琴之所以受到道家的青睐,是因为它与自然之道有内在的相通性。 C.作者分析,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D.文中引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反映了西汉魏晋发展起来的通达自然、与道冥合的琴艺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汉代道家更重视以情感表现的真诚为基础,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 B.就汉代赋予琴的功能而言,唯有“以琴娱情”代表它能带给人纯粹的审美体验。 C.将艺术形式与追求精神自由结合是两汉至魏晋道家对琴艺发展的贡献。 D.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生活。 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A 项“单纯以琴自娱”错误,“是琴艺观念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不当。原文“许多隐士‘弹琴自娱’或‘琴书自娱’,正是这种生活理想的写照”及最后一段内容分析。B项“暗喻了士人在乱世不幸的生存遭遇”分析不当。D 项“唯一标准”错,原文是“核心标准”。 2.(3分)A 【解析】分析错误,原文“就汉代士人赋予琴的诸种功能而言,无论琴以合天、琴以修德还是琴以宣悲、琴以挑欲,均具有价值的偏至性”。 3.(3分)D 【解析】“它”指代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