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宗匠一意 梁思成出生在1901年4月的东京。身为父亲的梁启超,那丰厚又不失风趣的家学,滋养着成长中的梁思成,也为梁思成的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11岁的梁思成随父回国,并于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的公派留美预科班。此时的梁思成是校园里飞扬的少年,既做美术编辑,也任管弦乐队队长,还获过校运动会的跳高冠军。 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结伴赴美留学,“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这使梁思成生发了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的念想。 其间,父亲梁启超特地给梁思成寄来一本书,这是一本由朱启钤先生新近寻得之《营造法式》的重印本,并随书附信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文化之光宠也已。”收到此书的梁思成立即开卷,而在一阵欣喜后,痛苦和失望随之而来——面对生涩的《营造法式》,有如“天书”一般,百思不得其解,这使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编写《中国建筑史》的想法更加笃定。 1928年3月,新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便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游历近半年。此行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使二人所学与实际相合求得增进。旅行结束,又按父亲的安排奔赴沈阳,为国立东北大学筹建建筑系,开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代,二人如春燕衔泥,从筹划到授业,系内事务一应照顾。 1931年,梁思成离开沈阳,接受了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的邀请,担任法式部主任。朱的邀请,源于二人都想要“破解”《营造法式》。梁思成表示,要弄懂《营造法式》,“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这是他接受西方建筑学教育而得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932年春至1937年初,梁思成及学社成员考察了全国137个县市的1823座古建筑。梁思成在日记中写道:“暴雨骤至,下马步行,身无寸缕之干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据其助手莫宗江回忆,他们找到应县木塔后,“九层重叠,我们硬是一层一层,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一个斗的测。最后把几千根的梁架斗都测完了。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唯一的办法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但是这九百年前的铁链,谁知道它是否已锈蚀断裂,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 抗战爆发,梁思成一家几经颠沛,先到昆明,后迫于战争威胁,与营造学社同仁迁至四川李庄。林徽因肺结核病复发,病势凶猛,经久不愈。为了保证药品的持续和日常的饮食,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派克金笔和手表,并换回两条草鱼。即使如此,夫妇二人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抗战胜利,梁思成受梅贻琦聘之为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返回北京。梁思成邀请了他在重庆时的助手吴良镛来清华执教。他还为建筑系挑选了他在李庄时的三位助手——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他们都为初创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创建的营建系将属于理工科的建筑学与社会科学和文科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史学知识的培养,讲求建筑艺术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梁思成在他一生中建筑教育思想最为活跃时期,所推行的这一系列的建筑教育方法,也体现了他对建筑学科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1956年,梁思成付诸心血多年的《营造法式注释》(上卷)出版,从此《营造法式》不再是无人能识的天书。 1953年,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负起了解释和计划拆除的任务。不可避免的,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林徽因也曾拖着病体哑着喉咙,去找当时的市委领导辩说:“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逝世。 两千年前,曾子曾说:“ 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身为知识分子的情怀,总使梁思成肩负对中国建筑历史的使命感,这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责任。他是为中国古建筑文化醉心的理想者,为建筑遗存执殳的前行者,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讲述者,中国建筑史研究与探索道路的开创者。正是他使这样一种传统的匠作艺术,进入国际视野,进入到世界建筑的体系。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第5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 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梁思成赴美留学时,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都做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而自己的祖国却没有,于是萌生了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的念头。 B.梁启超对梁思成最终走上建筑研究的道路颇具影响,特别是梁启超寄给梁思成附有朱启钤书信的《营造法式》,对梁思成触动很大,影响至深。 C.梁思成所接受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使他在破解《营造法式》时,想到了实地调查测绘,并为此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努力,最终赢得了成功。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曾子的话“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正是借以盛赞梁思成为了所肩负的中国建筑历史使命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5. 文章题为“梁思成:宗匠一意”,传主应该是梁思成,但对林徽因的叙述几乎贯穿始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6. 梁思成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匠,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本,从个人与其成长环境两个方面做探究。(5分) 参考答案 4.B(随书附信的是梁启超) 5.①起到补充作用,丰富传记内容,以使读者对梁思成有更全面的了解;②林徽因与梁思成是情谊相投、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夫妻,写林徽因可以很好地衬托梁思成的形象。 6.个人方面:①发展全面,视野开阔;②目标专一,追求执著;③勤苦耐劳,探索创新;④当仁不让,勇于担当。 环境方面:①家学浸淫,父亲帮扶;②名家垂顾,委以重任;③夫唱妇随,琴瑟和谐;④团队支持,同心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