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之父关汉卿 曹金洪 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不久,便辞职离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 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 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 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 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 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 充满自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元代 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 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 止、世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 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他放下仕子的清 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见的民间文化的滋 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 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在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经常 粉墨登场,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 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 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下了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 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 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控诉了封建 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 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 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 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突出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 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他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的种 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他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他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 同时又赞美了他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 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 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 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