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清末教育家许承尧》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23 10:31
清末教育家许承尧
许承尧一生坎坷而丰富。许承尧生于富商大户、书香门第,其高、曾祖曾经营盐业,家资富足,为唐模大户。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四书五经,16岁为徽州府庠生。21岁时中光绪甲午科举人,拜当时的著名学者汪宗沂为师,与同学黄宾虹、汪鞠卣相交莫逆。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清廷宣布终止科举考试,许承尧为清代最后一科翰林。
许承尧所处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丧乱的时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并为改变国家贫弱现状做出努力。许承尧认为,教育为富强之本,改变现状的最好办法是兴办学校。他说:“教育普及者,国民之炉冶,而增进民德民智之喤导也”。教育是兴国之本,“无本之木必倾,无源之流必涸”。那么,教育普及从哪里开始呢?他认为应该“始于蒙、小学”,然而“无师范生,蒙、小学无由兴”,故“师范为尤要”。于是,他在创办新安中学堂的第二年,又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创办了徽州府紫阳师范学堂,这是安徽省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今日徽州师范的前身。他亲任监督(校长)。在成立日发表《告诸生文》,勉励学生“爱国、爱身、爱时”;要求学生:“崇公德,明公理,守秩序,戒偷惰,除嚣张”,这同今天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不谋而合。
1905 年,他首先在当时徽州府城创办了新安中学堂,该学堂成为全省最早创办中学堂之一。他亲任监督,并聘请时在芜湖的革命志士同盟会会员黄宾虹、陈去病、陈钝等来学堂担任教习(教师),开设修身、经文、国文、英文、历史、算学、植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和理财等十多门课程。闭塞的徽州眼界为之大开,府属六县甚至其他邻县的优秀子弟纷纷慕名入学。新安中学堂由于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加之办学有方,师资力量雄厚,一时声誉鹊起。民国三年,新安中学堂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三中学;1928年,省立三中与省立二师合并,易名为省立二中,校址在今休宁万安。这就是后来的江南名校徽州中学,今日黄山市五所省示范高中之一的休宁中学的前身。
许承尧还在家乡唐模帮助其祖父许恭寿创办敬宗小学堂和端则女子校。端则女校的创设,开创徽州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时任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
许承尧反对满清专制,与同盟会成员陈去病、陈鲁得、汪鞠卣、黄宾虹等人秘密在新安中学组织成立黄社,以研究学问为名,推行新学,开展反清活动。
1913年,许承尧赴甘肃。先后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代理兰州道尹、甘肃省政务厅长、渭川道尹等职。1924年,因为不满官场黑暗,愤而去职回京。同年由北京返回故里歙县西乡唐模,自此,绝迹仕途,以著述终老。
许承尧对老百姓的疾苦和不幸有着亲身体会,对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通过不同渠道为解决人民疾苦做出努力。1934年,徽歙地区大旱,他出面呼吁旅沪同乡会捐款捐物,购买面粉进行救助。他还拿出许氏宗祠粮仓的积谷,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村民疏浚村中的檀干溪和“小西湖”,帮助村民度过灾荒。许承尧关心民众疾苦,热心于社会公益,为造福桑梓做的付出,至今为人纪念。
许承尧晚年还挂名安徽省政府顾问,把为民请命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联合歙县地区名流向当局多次上书,要求在灾祸频仍的年份减轻百姓赋税,受到国民政府当局的重视,从而减轻了徽歙地区老百姓的负担。许承尧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露政府当局对人民的盘剥,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光明未来的渴望,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昭然纸上。
回到歙县唐模故里之后,许承尧致力于徽州文物保护和收藏、乡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1946年7月,许承尧病逝于唐模家中,终年73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