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 龙应台 海伦一个礼拜来帮我打扫一次。看见我成堆成堆的报纸杂志,拥挤不堪的书架,床头床边床底都是书,她认为我“很有学问”。当她看见有些书的封面或封底有我的照片,她更尊敬我了。 她一来就是五个钟头,因此有机会看见我煮饭——就是把一点点米放进锅里,加很多很多的水,在电炉上滚开了之后用慢火炖。 海伦边拖厨房的地边问:“你们台湾人是这样煮粥的吗?” “我不知道台湾的别人是怎么煮粥的,”我很心虚,“我是这么煮的。” 我想了一下,问她:“你们广东人煮粥不这么煮?” 下一周,海伦就表演给我看她怎么煮粥,米加了一点点水,然后加盐和酱油,浸泡一下,她还带来了鸭胗和干贝,熬出来的粥,啊,还真不一样,美味极了,当我赞不绝口时,海伦笑说: “你没学过啊?” 我是没学过。 过了两个星期,我决心自己试煮“海伦粥”,照着记忆中她的做法,先把米泡在盐油里,冰箱里还有鸭胗和干贝,取出一摸,那鸭胗硬得象块塑料鞋底,打电话找到海伦——那一头轰隆轰隆的,海伦正在地铁里,我用吼的音量问她:“鸭胗和干贝要先泡吗?” “要啊,热水泡五分钟。”她吼回来。 “泡完要切吗?” “要切。” “什么时候放进粥里?” “滚了就可以放。” “谢谢。” 鸭胗即使泡过了,还是硬得很难切,正在使力气,电话响了,海伦在那头喊:“要先把水煮滚,然后才把米放进去。” 她显然也知道,太晚了,我的米早在锅里了。 海伦清扫的时候,总是看见我坐在电脑前专注地工作,桌上摊开来一摞又一摞的纸张书本,当我停下工作,至厨房里去做吃的,她就留了眼角余光瞄着我,我正要把一袋生米倒到垃圾桶里,被她截住。 “放太久了,里面有小虫了。”我指给她看,看不见,于是我舀出一些米,放进水里,褐色的小虫就浮到水面上来,历历在目。 “这种虫,”海伦把米接过去,“没关系的,洗一洗,虫全部浮上来,倒掉它,米还是好的。我们从小就是这么教的。” 我站在一旁看她淘米,她边做边问:“你——没学过啊?” 我大概像个小学生似的站在那里回答:“没……没学过。” 米洗好了,她又回头去摘下一颗特别肥大的蒜头,塞进米袋里。微笑着。 “这样,虫就不来了。” “好聪明。” “你……没学过?” “嗯,没有,没学过。” 从香港仔买回来的水仙花球,像个拳头那么大,外面包着一层又一层难看的黑褐色外皮,但是里面露出婴儿小腿一样的晶白肉色,姿态动人。我把球根放进蓄满了清水的白瓷盆里,自己觉得得意。 海伦来了。她先噼里啪啦横冲直撞地打扫,我的眼睛不离开电脑,但是人站起来以便她的吸尘器管子可以伸到桌下。一阵齐天大圣式的翻天覆地之后,安静下来,她看到那盆水仙,轻轻说:“你们不把水仙外面那层拿掉?” 她把整盆水仙带到厨房,拿起小刀,开始一层一层剥除球根外面那难看的外皮,我放下电脑,站到她旁边看。她说:“你……没学过?” 事实上的情况发展到,只要海伦在,我连煎个荷包蛋都有点心虚了。 (选自龙应台《目送》三联书店2013年8月增补版)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叙述了生活中几件普通的小事,既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钟点工思维方式的差异,也表现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 B.“我”打电话咨询如何做“海伦粥”时用吼的音量说话,是因为“我”忘记如何熬制“海伦粥”的具体细节了,因而有些生气和急躁。 C.海伦和“我”交谈,多次问道:“你没学过?”这体现了海伦在心中对一个高级知识竟然不懂得这些简单的生活常识的轻视之情。 D.海伦告诉“我”如何处理坏米后,还教给“我”一个窍门来防止虫子,这说明海伦珍惜粮食,富于生活智慧,同时还乐于分享。 E.海伦来到家中,先是噼里啪啦横冲直撞地打扫,后是齐天大圣式的翻天覆地,从中可以看出她的野蛮粗鲁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