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5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6-22 14:09
成都市二○一五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拂晓(fú)  禀告(bǐng)   气冲斗牛(dǒu)
B.涟漪(yī)   呐喊(nà)   随声附和(huó)
C.胆怯(qiè)   逞能(chěng)   恪尽职守(kè)
D.嶙峋(lín)   发窘(jiǒng)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敏感的人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刻制自己的敏感。
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漂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世隶耕 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  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 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9分)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分)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2)请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位 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0.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2分)
答:
 
11.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4分)
答:                                                                             
 
12.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讲究”?(3分)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史记·陈涉世家》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
 
五、作文(60分)
13.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2分)
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扬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①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②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晻:昏暗不明。②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病: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行: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反诸身                      反:反对,违背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译文: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译文:
5.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答: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大艺术家,也是这一派。
这段文字摘自傅雷1954年11月23日夜写给儿子的信,信中他希望儿子达到“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指的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是小说《童年》中外祖母的一番话。请回答这番话中的“谢谢你”是外祖母针对什么事情所讲的?请概括作答。
答: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诗与成都
肖复兴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来源:学科网ZXXK]
②成都古今曾经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写得或联对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一个诗城。能够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以及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够写诗。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也许,这只是乞丐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他们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⑧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而诗的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⑨记得同为诗人的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了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没有这样长久的珍惜和敬重,如何能够形成诗的传统?诗的传统在一座城市走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市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
⑩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稚子,从甘肃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门下。但不多日后,杜甫坚持搬出条件优越的严府,而居于简陋的寺院之中。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写下《堂成》一诗,其中“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我们情趣盎然,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由于杜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11成都,便不仅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还是一座诗城。
(有删改)
8.第①段中说,成都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诗与成都“格外特别”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
 
9.文章③-⑥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答:
10.文章第④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4分)
答:
 
11.第⑩段中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后的若干诗句,而并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答: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成都美食,名扬四海。成都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活动。其中“成都美食节”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2分)
(1)下图是一位设计师以红辣椒为元素设计的成都美食节标识,请分条说明其含义。(4分)
(2)请为“成都美食节”活动写一则宣传语,要求突出成都美食的特点,体现蓉城人民的热情,有一定文采,不超过20字(含标点)。(4分)
(3)在成都美食节上,《今日成都》记者正在采访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请你根据采访情景和回答的内容,补出所提的问题。(4分)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
1、“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解析】“思”即“想”,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就是作者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因此,只要能准确理解诗歌,便能答对这道题。
2、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从这首诗的文字中(结合第一小题),可以读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阶段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其人,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3、D反‘类推,反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判断文言实词,除了需要日常积累之外,还需要结合文章前后文来判定。本题答案选择D项。此句翻译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
4、(1)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
【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的学生翻译能力,并不是很难的翻译题。句式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忽略上下文,将“书”错译。“书”从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书信”的意思。另外,句中还有两个“之”字的含义是相同的而,都是结构助词“的”。“胜”在此处是“佳处”的含义。
“予”是“我”的意思。这些实词和虚词都是较为常见的。
(2)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
【解析】这道题相较于上一道题有些难度。这句话是倒装句的一种--定语后置句。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后面的内容提前到前面来翻译。这是这道题重要的得分点。“无以”固定用法,翻译为“没有……可以用来”。
5、(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答案都出现在本文第二段。即使不能快速读懂全文,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敲出来。另外,本题共4分,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确定为答案应该是两点。
【译文】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不能排除滞塞之物、迎纳清旷之气,而感到不快。于是在 它的南面,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楼台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西陵 峡的群山,烟岚迷蒙,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于是敬夫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 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 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 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 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三、名着及现代文阅读
(一)名着阅读
6、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解析】选自《傅雷家书》。融合原文,即可。
7、阿廖沙将自己捡废品得来的钱塞给祖母。
【解析】出自高尔基《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
8、①成都古今中外出过的诗人很多,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②诗如水一样在这座成都滋润普及:百姓、乞丐等自发写诗的热情;③“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并留下让人敬仰的“杜甫草堂”。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通篇浏览可以发现,答案分别出现在第2~8段中。
9、①百姓茶馆对诗;②诗的恬淡和狡黠;(或者人们以诗苦中作乐)③乞丐也能作出不俗的诗。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第3、4、5~6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总结。从分值来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意思: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作用:①该用典通俗易懂,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赊账的简单,要账的困难;②彰显出成都百姓写诗的热情和功底。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和对“用典”作用的理解。用典的全文应为:“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巧言能赊欠;徐庶不语也白说,赊账 好比三结义,要帐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罗嗦。”(意思是说:进店来的客人像苏东坡一样,衣冠端正。(暗含无赊账之理),坐上来跟店家聊 起来,就像韩信求着萧何一样。如同合纵家苏秦的口才,说来说去就是要赊账。但是店家在那里来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客人也拿着没辙。赊账的时候就像桃 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所以末尾交代不是本店不赊账,要账的时候实在是太麻烦了。)
11、不合适。第⑩段引用的诗,皆取材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的一种情趣盎然的恬淡、舒适、愉悦之感,与下文所说的杜甫诗歌的平民性以及让诗 属于“一颗树”“一朵花”相呼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在抒发自己的困难以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总体基调与文本内容不相符合,故不适合。
【解析】近几年,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与课本内的文章内容结合的愈发紧密了。回答这道题要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含义,再与本文第10段主要内容对比,得出结论。
四、语言运用
12(1)①美食节的图案标志是由两根辣椒构成的嘴唇形状,而美食美味则是主要通过味觉表现。所以这个嘴唇的图案标志也与美食节的主题非常吻合。②构成美食节图案标志的是两根鲜红的辣椒,突显出四川成都美食以辣椒为主要构成元素,这是四川成都美食的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的图形标志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图文意义的转化。首先要宏观把握图形标志的外形特点,再通过具体看见的图形的外形特点传达出标志主体所蕴 含的隐含意义。整个图案是嘴唇的形状,那嘴唇就是美食的直接的感觉器官,所以二者是有联系的。其次要从微观角度去把握图形的构成元素,元素通常都是非常具 有代表性的,这就要考查考生的课外见识与积累的综合能力了。所以这类题型要有明锐的观察了还要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四川成都是美食之乡,以辣远近闻 名,我们考生应该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
(2)千古蜀人情似火,万年美食辣如炙。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语言组合的综合能力,句子既要简单凝练,还要不脱离主题。往往很多考生在考场上都不能自如应对,在平时应该多加练习。考场上应该先做答案,再追求句子的精美程度。
(3)您能说说成都美食节成功举办的原因以及未来的相关发展计划吗?
【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的信息综合能力和换位思考以及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综合提取主要信息是美食活动名扬四海,吸引游客的原因和未 来实施的具体计划,那么我们作为记者提的问题应该就是围绕“美食活动名扬四海,吸引游客的原因和未来实施的具体计划”的问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