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守睢阳作》“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06-05 21:33
《守睢阳作》是唐代将领张巡的诗作。此诗生动地记录了张巡等人所领导的异常艰苦的睢阳保卫战,表达了将士们坚韧不拔、誓死抗击叛军的坚强决心,是作者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不朽之作,是当时苦战的记录。全诗慷慨壮烈,令人激奋,颇具英雄之气。

守睢阳作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释
⑴睢阳:唐郡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⑵接战:指交战。
⑶侔:等同。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
⑷若:一作“效”。鱼丽:一作“鱼鳞”,是古代的一种阵法。
⑸厌:压住。黄尘:指叛军进攻时所扬起的尘土。
⑹裹疮:指包扎伤口。
⑺饮血:指浴血奋战。陴: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墙。
⑻移:改变。
⑼心计:指破敌的谋略。

译文
与叛军的交战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现在,战斗十分艰苦,四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作空城,日渐艰危。叛军重重围困睢阳的态势,就像月亮周围的晕圈一样,围了一层又一层,守军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布成像鱼丽那样的阵法,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指挥官站在城头亲冒矢石,不时地挥动旗帜指挥军民作战。受伤的将士包扎好伤口,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守城官兵浴血奋战,愈战愈勇。自己忠心报国,又能取信于士兵,应该是不可战胜的,坚贞不屈与敌战斗到底的意志决不会改变。自己和将士们苦战守城,战况危急,却无人上报天子,虽有破敌的谋略,却无法得以实现。

创作背景
睢阳是唐王朝江淮财赋的通道,安史之乱起,成为朝廷与叛军双方争夺的战略要点。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春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率所部十万余人围攻睢阳。睢阳守将许远急忙向当时屯兵宁陵的张巡告急。张巡闻讯,当即奔赴睢阳,与许远合力御敌,困守经年,战斗惨烈。张巡《谢加金吾表》云:“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时,是贼灭亡之日。”后以粮断城陷,张巡与许远、南霁云等三十六人同时殉难。睢阳陷落时,唐军已攻克西京。《旧唐书》载:“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这首《守睢阳作》诗即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危急时所写。

赏析:
《守睢阳作》是张巡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不朽之作,是当时苦战的记录,它慷慨壮烈令人激奋。
一、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无数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说明这里,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事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意思是说,自己既忠于君主,又能取信于士兵,应当是不可战胜的,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作者简介
张巡(709—757),唐代将领。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登进士第。天宝(742—756)年间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转真源令。安史之乱爆发,立即率兵讨贼,始守雍丘,后与许远合力守睢阳,战功卓著,迁御史中丞,世称张中丞。睢阳城陷时英勇就义。



相关阅读

王鲁复《吊灵均》“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全诗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方干《旅次洋州
崔道融《梅花》“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全诗
戎昱《咏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全诗翻译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崔涂《春夕》“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