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05-19 20:53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
①敬龙:日本和尚名。
②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③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④师:指敬龙和尚(敬龙为法师代号)。

【译文】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
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
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
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

赏析:
    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随遣唐使舶来华学佛求经的请益僧和学问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来。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驶轻快,船主又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航海经验,往返中国与日本一般只需三昼夜至六七昼夜,而且极少遇难漂流。这导致日唐之间交通频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飆,──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相关阅读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方干《旅次洋州
崔涂《春夕》“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王鲁复《吊灵均》“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全诗
戎昱《咏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全诗翻译
崔道融《梅花》“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全诗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有帮助
(5)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