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行经华阴》“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全诗赏析翻译注释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3-07-19 16:53
崔颢《行经华阴》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




【诗文解释】
  高峻的华山俯视着咸阳城,高出天外的三峰不是人工削成的。武帝祠前的烟云就要散去,仙人掌上正好雨过天晴。河与山靠着险要的秦关,驿路向西连着平旷的汉路。借问路边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为什么不到这里学习长生不老的道术呢?

译文1:     

高峻的华山俯瞰古都咸阳城,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灵河神祠前云雾将要消散,仙人掌峰顶大雨过后天初晴。  函谷关北枕黄河华山更险要,西连驿路祀神所在益加旷平。  敢问路旁追名逐利的过客们,怎么比得上在此学道求长生? 
译文2: 

高耸险峻的华山,气势磅礴,俯瞰古都咸阳;莲花、明星、玉女三峰鬼斧神工,峭壁千仞,不是人力所能劈削成的。武帝祠前,烟雨迷蒙,云雾若隐若现;仙人掌峰上大雨过后,清新润泽,一片青葱。黄河华山北靠函谷关,地势更为险要;漫漫驿道西连汉代帝王祭天地及五帝的地方,显得益加旷远雄浑。敢问路旁的匆匆过客,何苦追名逐利,奔波于坎坷仕途呢?宦海沉浮,怎么比得上在壮美奇丽的华山,尽情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词语解释】
岧峣:高峻。
三峰:华山三峰。
驿路:交通要道。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  
岧峣(tiáo 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 
太华:华山。 
咸京:即咸阳。 
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  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仙人掌: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其手迹尚存华山东峰。  秦关:指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驿路:指交通要道。 
汉: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zhì):古代祭祀天地五帝天的固定处所。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学长生:求仙学道以求长生不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崔颢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他就凭着这一首《黄鹤楼》名满天下,流芳千年。

【赏析】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据《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长安称为咸京。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东南面就是华阴县。县南有西岳华山,山势高峻,县北就是黄河。华阴县不但山河壮险,而且是有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诗人路过华阴,眺望景色,突出描写留有仙踪灵迹的华山的雄伟、险要,抒发了自己厌倦名利的追求道术的情怀。全诗境界雄浑壮阔,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意蕴丰富。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诗中称“天外三峰”的,是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人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人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青。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人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人“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人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人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岧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人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人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崔颢二次入都,都在天宝中,此诗劝“学长生”,可能是受当时崇奉道教、供养方士之社会风气的影响。诗人此次行经华阴,事实上与路上行客一样,也未尝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见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也未免移性动情,感叹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但诗人不用直说,反向旁人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人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清人方东树评此诗曰:“写景有兴象,故妙。”这是颇为精当的。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属于意境雄浑壮阔之作。但它没有《黄鹤楼》的宏大气魄和渺邈情思,也不如《黄鹤楼》那么自然天成、流转活泼,不过,此诗写景有条不紊而富于意蕴,在对仗、平仄等格律方面都比《黄鹤楼》精严。由此可见,崔颢对于七言律这种体裁,驾驭自如,既能摆脱格式的拘束,挥洒出破格创新的名篇;也能遵守规则法度,创造整饬严谨的佳作


文章标签:   写景   黄河   归隐   咸阳     华山  



相关阅读

崔颢《长干曲 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崔颢《雁门胡人歌》“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
崔颢《卢姬篇》“人生今日得娇贵,谁道卢姬身细微
崔颢《晚入汴水》“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全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

有帮助
(16)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