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请就上片中前两句词“动静结合”手法做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说“她”“早晚溪边去”的目的是为了盼望外出的丈夫,请结合词意说出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①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是动景。以动衬静,自然浑成。(2分)②上句置静意于动中,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下句置动意于静中,“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鸳鸯起”写出对对鸳鸯溪中嬉水的情景。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动静相衬,整个画而就充满了盎然生趣。(2分) (2)①从“楼台影动鸳鸯起”中的“鸳鸯”也可以看出她在思念她的另一半。②从“三见柳绵飞”中的“柳”也可看出她盼夫,在古代水边杨柳往往是送别的场所,结尾两句说她在溪边已徘徊了多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绵纷飞,从柳绵纷飞想到当年折柳送别的丈夫,这是很自然的事。③从“离人犹未归”一句也可看出她盼夫,柳絮年年满天飞,可是外出的丈夫却未归。(任答一点2分,两点4分) 二: 1、“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 ▲ , ▲ 。(2分)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1分,错字不给分) 2、本词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伤叹离别的思妇形象。(2分)词人选取了“鸳鸯”、“红杏”、 “柳绵”等景物来表现思妇的离情。“鸳鸯”总是成双成对地在一起,这容易引起独处之人对爱人的思念;红杏出墙,这容易引起人寂寞孤独难耐的伤感;柳绵因 “柳”与“留”谐音,而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此,也有伤别离、感思怀的意味。(3分,意象应有分析,意思对即可) 译文: 溪水青山,沐浴着晚霞斜阳。微风吹动,水面荡漾,水榭楼台的倒影粼粼闪闪,惊飞了双栖的鸳鸯。溪水对岸的两三家庭院,有几枝红艳欲滴的杏花探出高墙。 沿着绿杨堤下那幽静的小路,她每天不分早晚,常到溪边眺望。已经是三见柳絮飘飞了,还不见远行人回到身边。 【作者】: 魏玩 即魏夫人。生卒年待考。北宋女词人。字玉汝。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出身世家。自幼博览群书,成年后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朝廷褒奖,封鲁国夫人。著作颇多,以诗词见长。著有《魏夫人集》。朱熹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其词多写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描写景物,语言清丽,形象逼真;抒发情怀,感情真挚,愁思动人。尤其是他们夫妻之间的唱和诗,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传诵。惜其诗词多散佚。存诗有《虞美人草行》一首。存词十四首,多写闺情,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一卷。 【赏析】: 这首词抒写离人相思之情。上片着意描写春景。楼台影动,鸳鸯惊起。杏花出墙,斜阳掩映,溪山如画,春色满眼。 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头路边徘徊,虽已三见柳絮纷飞,而离人犹未归来。对此良辰美景,不禁触动绵绵相思之情。全词婉柔蕴藉,优美自然。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