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其词风格豪迈。在建康任上所作《六州歌头》,慷慨激昂,力主抗金的大臣张浚为之感动罢席。有《于湖居士文集》。 【原文】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译文一: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极目远望,金人的响鞭声声斯人心扉,,尘烟滚滚,檐烟衰草满目稀疏。 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喝一杯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只能泪流满面。 【译文二】 降霜的秋日晴空万里,白色晴水天相接,辽旷空阔,上下辉映,荆州郊野平原莽莽无垠,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袅袅青烟伴随着枯黄的野草时有时无。 边地的辽阔 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北望中原,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风亦满含悲意,于是不禁向风挥泪。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他和张元亁是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而被下狱。其词作早期多清丽婉约,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其多抒发爱国思家的思想,激昂奔放,风格洒脱。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这天,秋高气爽,约友人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心潮起伏,激昂愤慨,于是写成这首《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塞”即边塞。 【赏析】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 全词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 赏析二: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作者心情。“霜日明霄水蘸空。”“霜日”指秋天。“宵”即天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秋天的太阳照着万里晴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蘸着太阳似的。词的开始就描写出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的美的景象。这里的景是十分美丽的,是属于“乐景”之类。可以说,这一句描绘的境界是开阔的,高远的。接着写道:“鸣鞘声里绣旗红。”“鸣鞘”即指响鞭。“鞘”指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鸣鞘声”即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绣旗”即锦绣的军旗。这里是说,词人此时登临荆州城,极目远望,听到的鸣鞘声,看到的招展红旗。如此烟尘滚滚,响鞭声声不断,直接刺激着词人的心中。词人把声音和色彩结合起来,抓住“鸣鞘声”和“绣旗红”这富有军营特点的意象,突出了金兵占居中原后的嚣张气势。从写作方法来说,词人表面写乐景,其实达到了“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的效果,接着的第三句“澹烟衰草有无中”,其中“澹烟”与“衰草”中,著一“澹”字和“衰”字,描绘出金兵占居后的中原地区,而今已是满目萧疏的现状。从写作来说,词人明显写了哀景,但确具有 “以哀景表哀,更突其哀”的效果。从上片来看,词人在描绘中,景物由盛而衰,情感也就由此层层推进,直到“澹烟衰草有无中”才暗示了词人沉痛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尊”通“樽”即酒杯。“戍楼”即军队驻守的城楼。“阑”即将尽。“挥泪”即洒泪,掉泪。“万里中原烽火北”就是说,被敌人占领的万里中原远在火线的北面。词人眼前遍地烽火,往日的大好河山,万里中原就在遥远的北方,而如今还受金人的侵占和践踏。如此景象,引发了词人对故土,对中原父老的思念,积郁于心的愁闷,只好“一尊浊酒戍楼东”,借酒浇愁。然而,“一尊浊酒”怎能消除此时的内心的悲愤,也许就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将进酒》)啊!无奈之下,词人在酒尽愁不尽中,无奈地“酒阑挥泪向悲风”。是的,词人面对萧瑟秋风,禁不住泪流满面,伤心欲绝。这里,词人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挥泪”),我们可以从词人的描写中,感受到他一腔爱国之情和无尽的悲痛之感。 总之,全词短短的四十二字,把词人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和对金兵占领中原故土的愤激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情感真切,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高远、放旷的审美境界中,使词人的情感得到最恰切的表从现,也更好地体现出词人的审美艺术功力。所以,谢尧仁在《于湖居士文集序》中说:“自渡江以来,将近百年,唯先生文章翰墨,为当代独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