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更让人喜爱的是纵横流淌的两涧溪水,从东向西环绕。 [出自] 南宋 刘过 《沁园春·斗酒彘肩》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此调适宜抒发壮阔豪迈的情感。 词序,介绍词作背景。辛承旨,即辛弃疾,辛弃疾曾做过枢密院都承旨的官职。不过,辛弃疾任此官职时刘过已去世,因而此词序中的“承旨”当是后人所加。 彘(zhì)肩:猪前肘。彘,猪。 渡江:此指由杭州渡过钱塘江到绍兴。当时辛弃疾在绍兴府任职。 香山居士:指白居易。白氏号香山居士。 林和靖:林逋,字和靖,北宋的著名隐士,长期居住在杭州西湖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的美誉,后人称他“和靖先生”。 坡仙:指苏轼,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为坡仙。上述三人都写过不少题咏西湖的诗词。 驾勒吾回:此句应是“勒吾驾回”的倒装,即拉回我的车马,也就是强拉我回去的意思。 “坡谓西湖”三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句子。此处化用。 “白云天竺去来”六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欣赏灵隐、天竺(寺)一带的景色。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中有“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的句子,此处化用。 暗香浮动:林逋《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此处化用。 孤山:位于西湖中内湖与外湖之间,是林逋隐居的地方,山上种植了很多梅花。 须:待,等待。 徘徊:流连,留恋。 译文: 带着美酒和猪腿,冒着风雨横渡钱塘江。这岂不是惬意之事?哪知唐代香山居士白居易,邀约林和靖与东坡老先生,一起强拉着我让我返回。东坡说:“西湖如西施,不管是浓抹还是淡妆,总是光彩照人。”白居易、林逋转过头去,不予理会。 白居易说:“天竺寺一带风景优美,宛如图画,楼阁高耸入云。更让人喜爱的是纵横流淌的两涧溪水,从东向西环绕;两个山峰雄锯南北,有白云拥堆。”林逋说:“不对,清幽的香味在空中飘动,不如到孤山赏梅。等到天晴之后再去访稼轩也不迟,暂且在此处游玩。”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襄阳人,后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有《龙洲集》、《龙洲词》。存词70余首。词风豪放激越,狂逸之中颇有俊致,可自成一家。 赏析: 据史书记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得知刘过在杭州,便邀请他来做客,刘过也非常仰慕辛弃疾的为人和才学,但无奈因事不能及时前往,于是就作了这首词,以词代书信,既表明了他不能及时赴约的原委,又显示了他过人的文采。词的开头“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是写接到辛弃疾的邀请后,自己还没有动身,但他的思想却仿佛已经冒雨渡过钱塘江赶到了绍兴,想象见到稼轩后,他们一定是大斗喝酒大口吃肉地肝胆相见,豪气满怀!开篇这三句气势不凡,不仅表明了刘过的豪爽个性,还表明了他非常想及时赴约的心情。但是后面几句却出人意料地转到了几位古人身上,说自己不能赴招是因为白居易、林逋和苏轼亲自挽留他,而且还煞有介事地详细描述了他与三位不同时期的诗人对话的情景。先是苏轼提议要带大家去“浓妆艳抹总相宜”的西湖游赏,但白居易和林逋对苏轼的提议没有兴趣,只是一味饮酒而不屑作答。然后白居易提出带大家去游览碧水纵横、山峰对峙的天竺,但是林逋听后又不干了,非要带大家去孤山赏梅。三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苏轼、白居易、林逋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都曾在杭州为官或隐居,只是三人生活年代不同,不可能同时相聚在一起,更不可能与刘过相识,可见作者的想象是非常奇特的。结尾“须晴去”三句,作者表明了天晴后一定赴招的态度,既回应了开头三句,又使词作在神游遐想后依旧能井然有序,言归正传,首尾相扣。词人把缓期的理由归结为杭州太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扯了他的后腿,给人以清新的审美愉悦。 这首词构思奇特,巧用前人诗句化为口语,用对话体,诙谐风趣,不落常格。同时,词人与辛弃疾地位悬殊,又为晚辈,且是应邀赴会,本应按期而行。但他不但误了赴约日期,又与辛氏大开玩笑,充分显示了作者豪放粗犷的个性和飘逸的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