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宋词赏析 >

黄庭坚《清平乐》“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全词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3-08-03 22:53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译文1: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
  
译文2:
   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 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全词以诘问句开头,颇引人注目,问春天归向何处,为什么没有留下回去的行踪?一开章即点明题意,是伤春悼春。“寂寞”二字,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是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然而,“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词人为了到处寻找春的遗迹,于是便去“问取黄鹂”。为什么寻春要问黄鹂呢?黄鹂鸣于春夏之交,该知道春天的去处吧,这是其一;冯贽《云仙杂记·高隐处书》中曾记载:“戴禺页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词人在这里借黄鹂来抒发自己的心胸——形势不利,老大无成,春风得意的往日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有隐居山林,自得山水之乐,这是其二。当然这种归隐之念,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因此黄鹂啼叫虽然十分宛转好听,但也无人能解,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最后两句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在这首词中充满了“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的感慨,然而用笔含蓄。全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忧怨、惆怅之情。作者以词来抒写胸怀,颇受苏轼影响,这对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来讲,起了良好的作用。(王剑)



相关阅读

陈亚《生查子·药名闺情》“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李煜《蝶恋花》“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持正《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
李彭老《生查子》“深院落梅钿,寒峭收灯后”全词
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帮助
(4)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