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抒情艺术专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览镜 刘希夷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 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 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题目:作者写了览镜的哪些感受?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注意情感表达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情感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形象、景物、典故等间接表达。这首诗中,“临照不胜悲”“人生能几时”“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等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老去的悲叹,不得君王宠信的悲伤,语言朴实直白;而颈联中以“秋风”“明月”烘托自己对君恩的向往以及君恩已尽的悲伤,则是间接表达情感,语言生动形象。如此分析,稍加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作者写了人生垂老的叹息,君王恩宠已尽的悲伤。语言朴实直白,又不乏形象生动。首联直接表现临照之悲;颔联以“白发”这一大众化的意象表达垂老之悲;颈联以“秋风”“明月”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尾联直抒胸臆,叹息不受君王宠信的悲伤。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注】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阚(kàn):看。 题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标题,抓住关键词“寒夜”。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内容,可发现“寒”字在诗歌中既有直接体现,如“西风”“落叶打窗鸣”“十月江寒”“霜压啼乌”,也有间接体现,如感到布被轻薄等。由此可锁定“寒”字为本诗的诗眼。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描述时要点出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如首联写西风之声、落叶打窗之声,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颔联以感觉被子轻烘托出寒冷,颈联写“霜压啼乌惊”,都属于从侧面表现“寒”。 答案:诗眼是“寒”。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颈联写寒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谿叟 景云 豁翁居处静,谿鸟入门飞。 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 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 题目:诗歌前三联是围绕尾联哪一个词来写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答题时,考生首先要找准关键词,要重点关注概括性的形容词,如本诗中应该是“潇洒”。其次,要理解该词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本诗中前三联分别从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行为、饮食等方面表现出“潇洒”。首联通过“鸟入门”这一细节,体现居住环境的悠闲潇洒;颔联通过“早起钓鱼”和“乘月归”体现主人公行为的自由无拘;颈联通过“菰米熟”“荇丝肥”这两个细节,说明主人公在山中衣食无忧,生活潇洒。 答案:潇洒。首联以“鸟入门”体现居住环境的潇洒;颔联写主人公早出钓鱼,乘月而归,表现其行为无拘,自在潇洒;颈联以“菰米熟”“荇丝肥”体现主人公住在山中衣食无忧,潇洒自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题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题目:词的下片中,“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抒情的表达方式。解答此题时,要明确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本词下片写的是当日楼上的见闻,“笛声依约芦花里”写声,写出了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白鸟成行忽惊起”写形,用“忽惊起”写出了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之感。这两句词以景寓情,借景抒怀,渲染了清幽、空旷、辽远的背景,寄托了作者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答案:“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邈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