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最新边塞战争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8-19 18:53
边塞战争诗鉴赏.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②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③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天平盛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城头鼓角”四字未正面描写战事,而是从侧面来写,与首句共同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
C.诗歌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
D.“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E.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说法不恰当,应是“渲染出蔡州和平安宁的气氛。C项,“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说法错误,应是“表现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欣慰”。故选BC。
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官军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了蔡州,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满蕴赞美之情。②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忽惊”“重见”等词的运用以及“十二载”的具体释义,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
【解析】
题干是“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根据对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后四句,再结合注释②③进行分析本诗的后四句,即可得出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是叙老人语,“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所以本诗的后四句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一是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答题时,先指出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名师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结合诗歌下注释对诗歌后四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关山月
卢照邻
塞垣①通碣石②,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③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注】①塞垣:指边塞。后也指长城、边关城墙。②竭石:在今河北昌黎之北。③金岫:指金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空间上写边疆战线漫长、战事紧张,交代了戍边将士们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
B.颈联写将士渴望与明月一道探访亲人却不能,有张若虚名句“愿逐月华流照君”之意。
C.尾联直抒胸臆,希望家中的妻子不时看看天上南归的鸿雁,它们会捎去自己的思念。
D.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清冷孤寂,表现了将士们戍守边疆的决心和对家中亲人的惦念。
【答案】C
【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从尾联来看,“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征夫、闺妇,一在边关,一在内地,天各一方,相思尤深,只能托付明月,寄语闺妇,希望能时时思念,情思遥深,托物传情,可见抒情很委婉,不属于直抒胸臆。
4.有的版本把尾联中的“寄言闺中妇”改为“寄书谢中妇”(谢:道歉)。有人认为“寄书谢中妇”更好,结合作品分析为什么?
【答案】①“寄言闺中妇”是说将士们寄语家中的妻子,不时看看天上南归的鸿雁,它们会捎去思念。②“寄书谢中妇”是说将士寄信向家中的妻子道歉,害得妻子见大雁南归而发忧思。③“寄书谢中妇”既照应了颔联的“孤”,又关涉了颈联“断(因战事紧张造成了家中妻子的孤单,也使自己随月光探访亲人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这样写,表现了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爱的交织,使戍边将士的形象更为丰满。
【解析】
题干问的是“有的版本把尾联中的‘寄言闺中妇’改为‘寄书谢中妇’(谢:道歉)。有人认为‘寄书谢中妇’更好,结合作品分析为什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即认可题干中的哪一种,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表达的情感、塑造的形象、使用的技巧等角度陈述理由。“寄言闺中妇”,这是说将士们告诉“闺中妇”,要“时看鸿雁天”,即常常看看天上南归的鸿雁,因为鸿雁会捎去双方的思念,古有鸿雁传书之说;“寄书谢中妇”,“书”指信件,“谢”意思是“道歉”,这是说将士们借助信件来表达自己对“闺中妇”的歉疚之意,而这种歉疚在上面也交代了原因,如颔联“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二人远隔千里,倍显孤独,如颈联“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这说明边关战事的紧张,这也是造成二人难以见面的原因,由此可知,如果使用“寄书谢中妇”,好像与诗歌的前面几联的关联更密切。考生也可以选取“寄言闺中妇”来分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