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二)(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02 19:54

19.(2015·山西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刘秉忠
残月低檐挂玉钩,东风帘幕思如秋。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  红叱拨,翠骅骝。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楼。
【注】①“稠”亦作“绸”。②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
(1)“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
 (2)词的下阕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搅”“压”两字用得最妙。“搅”,搅乱、搅断,这里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态动作,加之“不被”,意思是少妇的思梦没有被纷纷飘坠的杨花搅断,似乎比“又还被莺呼起”的少妇幸运些。一片片翠绿的浮萍飘在丝绸一般的池面上,作者不说“飘”或“浮”,而特意用一“压”字,显示出一种沉重之感,更能突出思愁之深之重。
(2)借代;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妙用叠词;化用或引用前人诗词;双重否定的句式。“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以骏马代人,暗示亲人已乘马离去,倍增伤感;“青山隐隐水悠悠”,“隐隐”“悠悠”两个叠词更为生动地描摹出山水的朦胧和遥远,表明离人已远走他方;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山的朦胧水的悠长遥远来衬少妇不尽的思愁;“行人更在青山外”,直接引用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将词义更推进一层,行程愈远也就意味着思妇的思念愈深;“不许朝朝不上楼”,“上楼”会因“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而一无所望,而失望不已,“朝朝”上楼,只能是“朝朝”痛苦,却“不许”“不上”,此处运用双重否定,情感强烈,更富有意蕴,足见思妇对行人的那种化解不开、挥之不去的浓烈的思愁。
 
20.(2015·甘肃省诊断题)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暗红蕉: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
(1)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由实及虚,虚实结合。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同时又是以实代虚之笔,暗引出下文的梦境;后三句则虚写梦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描述。
(2)皇甫词中,“梦”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由消散的情感;李词中,“梦”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清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
 
21.(2015·甘肃省联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番腔:少数民族的腔调,这里指蒙古人的腔调。③辇下:京师。后文的“海上”指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2)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以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
③“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④“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⑤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