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古文观止 >

王阳明《象祠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08-13 10:44
王阳明《象祠记》,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题解】
    象祠是祀奉傲象的寺庙。象,传说是虞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设计害舜欲夺其位,舜不予计较,常以德感化。尧禅让于舜以后,舜封象为“有庳”(今湖南道县)国君。象终于在舜帝仁德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勤于政务,泽加于民,死后人民怀念他而立庙供奉。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肇:建造
  B.举而不敢废也 举:全、都
  C.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斥:斥责
  D. 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殆:大概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请记于予 游于赤壁之下
  B.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客喜而笑,洗杯更酌
  C. 而君子之修德 吾之生也幸,而生也何为
  D. 吾将以表于世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象祠是特为纪念舜的弟弟象而修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建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存有异议。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入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祭祀,以此来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试题答案:
16. A创建
  
17.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向,介词/ 在,介词;B却,表转折/ 地,表修饰;D 用、把,介词/ 因为,连词)
  
18. A“存有异议与原文不符,见译文
  
19.(3分) 象之不仁/ 盖其始焉耳/ 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象犹不弟/ 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 则不至于恶
  
20.(7分)
  (1)(3分)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官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
  (2)(4分)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译文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书》不也是说:“克谐以孝,醇厚友善,不格奸”,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
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
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评析
这又是一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文章标签: 古文观止  



相关阅读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沈德潜《游虞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勃《滕王阁序》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赏析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翻译赏析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