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07-13 18:14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1.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联系诗句分析。(4分)
2.两首诗歌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
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们顶着狂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中途听到了前方传来的大捷的消息,战士们因失去了一次杀敌的机会而遗憾。 (2分)
2.其一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2分)
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避免了正面写夜战过程,从侧面写前军夜战的战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2分)

赏析:
【其一】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其二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文章标签: 王昌龄  



相关阅读

崔涂《江雨望花》阅读答案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韩愈《宿龙宫滩》《郴口又赠其一》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形象及相关题型解答方法步骤及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阅读答案及赏
《梅花引·荆溪阻雪》阅读答案

有帮助
(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