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 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作者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赏析: “江楼”,交代诗人所在地点,正是独处在江滨之楼上;“月夜”,交代此时此地的时间与情境,月夜之中,诗人独处,一定是有所思有所想,故而难眠;“闻笛”,交代事件,即诗人独处月夜之下,正有所思所想之时,听到远处传来笛声。那么,笛声如何呢?对诗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诗人又有何感慨呢?不得而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近诗作去揣摩与体会一下吧。 我们来看诗歌的首联: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第一句,交代地点与情境。“南浦”,即南边的水滨,也就是江楼所处的地理位置;“蒹葭”,描写景物,一阵淅淅沥沥的阵雨过后,雨霁天晴,明月相映,可以想见,那经雨后的“蒹葭”之上还缀满了清冷的雨珠,意境凄清而幽冷。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感情的抒发奠定了低沉的格调。“南浦”,在中国古文化意象中,已经同“长亭”“劳劳亭”一类事物相同,代表一种离愁别恨的情绪。 第二句,很是扣题,照应题目“闻笛”事件。那么诗人到底听到了什么笛曲呢?一句“寂寥横笛怨江楼”,就让我们看到,诗人所听之笛曲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一个“怨”字就可以体现出来。那么,你一定会想,这个“怨”情是谁发出的呢?应该是笛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吹笛人为什么要吹这支“怨”曲呢?可见吹笛人与曲子是“心有戚戚焉”。这时你会想到唐诗人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感觉两个“怨”字用得同样精妙,让诗歌的思想内容变得丰富而厚重。那么,本来独处夜月凄清情境中的诗人,因渺渺幽思而难以入梦,却又听到了这样幽幽怨怨的笛曲,内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就让我们与诗人一同聆听那幽怨的笛曲表现的内容吧。 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整整用了四句诗来描写笛曲再现出来的情境。 首先,诗人听到笛曲,感觉到那乐曲真是“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笛声的悠扬,飘然而飞,飞向了明月,洒落到月色与水光相映的翻卷着浪花的江面之上,一片清白,创造了一种空旷了远而又宁静的境界;笛音不断地婉转变化,一会又高亢嘹亮,直穿九霄,响遏白云,又恰如西风漫卷,掠过枫林,发出瑟瑟的秋音,令人倍感凄寒与幽怨。其中“浪花白”,“枫叶秋”,形象地表明了一种怨情。 笛曲回环,诗人仿佛仰望夜空,望见灿烂的星河已经沉寂寥落,一只离群的孤雁正长鸣着哀声,急急地从头顶掠过,诗人不禁一阵孤寂;又仿佛望见潇湘流水汤汤,辽阔无际,蛾皇、女英正为思念丈夫不得见而发愁。这里,“河汉夜阑”与“潇湘水阔”,喻指路途遥远,难以逾越。“二妃愁”,运用典故,借指家中的妻子因思念归人而不得见的忧愁。诗人明明是客居异地而思乡思亲,却偏不说自己思念,而转换角度,说妻子对自己如何思念,更能衬托出诗人的思乡思亲之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