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水调歌头·定王台》《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解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10 20:44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②。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空白九分头: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③云埋陵阙: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陵阙:皇帝的陵墓。帝王陵墓为存亡的象征。
14.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
B.下片“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借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C.“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
D.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5.同为登临之作,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上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B  “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有误,数日恩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有物是人非之感,是通过写景为国运衰微而感伤,应为“深沉的悲痛”。
(2)①同:都是登临怀古伤今之作,袁词“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与苏词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
异:①袁词写于南宋,更多的是感时伤逝的爱国情,悲壮苍凉的感情基调一直贯穿始末。②而苏词写于北宋,除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上阙壮阔之景的描写,下阙“一尊还酹江月”的抒怀,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形象也浮现在眼前,情感表达上更丰富。
【解答】
相同:苏轼游赤壁,袁华游定王台,二者都是登临怀古,袁词“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借用典故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愁,苏词中通过周瑜年少有为,而自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壮志难酬的伤感。
不同:联系注释,袁词写于南宋时期,国运衰微,“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曾经的繁华胜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诗人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结尾一个“愁”字,写出了词人对南宋王朝国势日衰的忧愤,悲凉之情贯穿始终;苏词写于北宋时期,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何必汲汲于一时功名,“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参考译文: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文章标签:   落日       流水   洞庭湖   怀古  



相关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