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张锦芳《碎砚诗》阅读答案及赏析-2020年中考古诗真题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7-27 21:33
碎砚诗
(清)张锦芳
已坠同遗甑③;深耕愧寸田。
试当初洗日;摔碎未焚前。
正有文章劫③;甘辞翰墨缘。
谁能并投笔;抱璞④保天全。
注释:①遗甑:东汉孟敏扛着瓦甑走路,不慎打破,他头也不回继续前行,说:“也已经破了,看又有什么用呢?”②文章劫:指乾隆时期的文字狱。③她:保持本色。璞,包含看五的石失。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说砚台已打碎了,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了。
B.第二句说“我”过去用这方砚写文章,努力取得成就,对它有不舍之情。
C.领联说得到现就洗净用来试笔,现在幸好碎掉了,免得与作者同遭厄运。
D.颈联说写文章已经成了很危险的事,文人们因不用再写文章而非常高兴。
2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2.D
23.尾联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连笔也丢弃掉。像玉理一样,不雕不厚,保持本色,默默无闻,而得以全身避害。(4分)
(参考说明:乾隆中叶文字狱酷烈,作者处在无形无影而又无处不在的政治高压之下,他不由自主地通过这样婉曲的方式,正话反说,来表达内心的愤渴不平。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可以说,是严峻冷酷的乾隆时代成就了这首杰作。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


参考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正常咏物诗的写法,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即从类书中找与砚台相关的典故,第二步是尽量地体察物事,好描摹出它的形制特征,再根据典故和它的形制发挥联想。但是摔碎的砚台,本来也没有现成的典故可用,而且破碎后的砚台,也不像完好的砚台那样,有形有制可供描摹,如何能写成诗呢?张锦芳的诗人的天分和诗学的功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第一句“已坠同遗甑”用了与砚台毫不相干的典故。说的是东汉人孟敏,有一次扛了一口甑(zèng,古代蒸饭用的瓦器。)在路上走,不小心甑落地摔碎,孟敏头也不回就走了。当时的名士郭泰正巧碰见,觉得奇怪,就问他,你的甑摔到地上了,怎么看都不看一眼?孟敏回答说:甑已破了,再看又有什么用呢?遂被郭泰所赏识。张锦芳借用这个典故,是说砚台已碎,无论是顾惜它、还是为它伤感,都没有意义。但是,他不由得想,这方砚就是我衣食的来源,我靠着它来“笔耕”,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终究也曾努力过的,当然会对它有不舍之情。古人常把砚台比作田,而笔就比作耕地的犁了。这是善于联想。
颔联就开始借题发挥了。诗人说,最早用它试笔,是刚获致它,第一次用清水洗过的时候;而现在幸好它在暴君准备焚书之前,就已经碎掉了,免与那些优秀的著作同遭火厄。这样,诗就避免了感喟过去的俗套,而有了深刻的批判意义。
颈联是说,能写文章在今天已经成了非常危险的事,所以这方砚大概是有先见之明的,甘愿玉碎,不再与笔墨结缘了。尾联更推进一层,说要是真正通达的高人,就该连笔也丢弃掉,像玉璞一样,不雕不琢,默默无闻,而得以全身避害。
乾隆中叶文字狱酷烈,作者处在无形无影而又无处不在的政治高压之下,他不由自主地通过这样婉曲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不平。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可以说,是严峻冷酷的乾隆时代成就了这首杰作。





文章标签: 咏物  



相关阅读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有帮助
(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