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阅读答案及解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8-02 16:32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
B.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C.“宝镜”三句,笔锋又从现实转到历史,词人用寻觅不到“宝镜”、天色将晚、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
D.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E.“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2)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C。
(2)①抒发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闲愁千斛”,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抗金之志不得伸产生了很重的压抑。②流露今不比昔的悲凉。“虎踞龙蟠何处是”是说建康形势很险要,而今哪里是这样。③表达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兴亡满目”,“柳外斜阳”五句,渲染了国势渐衰悲凉气氛,传达出深沉的爱国之情。④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虎踞龙蟠何处是?”,饱含感情地发问,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

【解析】
(1)B.“采用反问的方式”错,应该是设问;C.“笔锋又从现实转到历史”错,笔锋是从历史转到现实。
(2)联系题目、注释,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表达出作者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健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健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但在诗人看来,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这里暗中含有谴责南宋朝廷软弱无能,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也流露出今非昔比的凄凉之感;“兴亡满目”,侧重于“亡”字,表达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译文:
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夕阳斜照着迷茫的柳树,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中,风儿吹拂着高树,掠过荒凉的丘垄。一只孤独的船儿在秦淮河中匆匆西去,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
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被迫在东山闲居,也被悲哀的筝声引起伤恸。建功扬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辈身上,漫长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表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觅,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谁能安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





文章标签:   写景   斜阳   抒情   兴亡   风流   吊古伤今   波浪  



相关阅读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