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景中含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其中包含哪些感情?(5分)
2.词的下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3.词人为什么说 “凄凉只恐乡心起”?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并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词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惊喜之情:因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之情。 温暖和慰藉之情: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 思乡之情:词人因眼前如画的烟村触发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是实写词人的心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眺望家中的亲人,路途遥远,视线难及,凝望又有何用?“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是虚写,想象今宵旅宿的种种凄凉场景。词人的思乡之愁,漂泊之苦淋漓而展现。 3.词人先望楼念亲,感叹路遥人远,视线难及,望乡的怅惘之情由此生发。(2分)接着想到今宵独宿旅馆的孤寂情景,征雁、残月,徒增乡思之苦,使内心的凄凉更为浓重,所以说“凄凉只恐乡心起”。 作用:内容上: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二 (1)请简要分析首句“碧山锦树明秋霁”的作用。(3分) 答:①点明季节:秋季;②描绘了行旅过程中的景色:雨后初晴,青山红树分外明丽;③与下文抒发旅行中的凄凉之情呼应(铺垫),乐景衬哀情。 (2)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4分) 答: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任答两点得2分),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2分) (3)有人评价本词“情绪跌宕”,请结合诗句写出诗人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答:①先是写秋雨后明丽的景色下,山路陡转,心中产生无路可走的疑虑;②接着写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③再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④最后写眼前如画的烟村,触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内心凄凉。 三 1.上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 2.整首词中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秋季村庄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作者写了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村庄,这些都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2.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秋色如画,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B.临水人家竹篱茅舍,岸边酒旗迎风轻扬,远处烟村错错落落,一丝温暖慰藉油然而生,一缕乡思也由心底萌生。 C.“凄凉”二字直抒胸臆,点明“乡心”的况味,处此境地,“心”不由己,深入一层写乡思之撩人,感情更深挚。 D.“凤楼”借指家中的妻子,此句写路远人遥,视线难及,回头凝望,也是徒劳,点明“乡心”的具体内涵。 E.最后四句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全从实处着笔,身未经而心先想,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 参考答案 1.AE (A.“伤感的感情基调”错。E.“全从实处着笔”错,应为虚写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