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王之涣、畅当《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7-08 18:3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旧时在山西永济县西南的一座三层小楼,常有鹳雀栖息。
②白日依山尽:夕阳傍着远山渐渐隐去。
③更上一层楼: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楼。

登鹳雀楼 
畅 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①畅当:(生卒年不详),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大历间进士,贞元初,为太常博士,仕终果州刺史。
②迥:(音窘)高远。
③世尘:人间。
④天势:天空。
⑤断山:指山间断峰。

1.王诗的特点是 。畅诗与王诗相同的表现手法和句式是 。
2.这两首诗都集中描写了鹳雀楼的的气势和作者登上鹳雀楼后远望的 胸襟,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诗的哲学道理。
4.解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二句诗的含义。
参考答案
1.字与字,句与句互对。夸张和对偶。
2.高峻雄伟,博大。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登上这座高楼,可以看到广阔的天际覆盖着无限的平原,滔滔黄河一刻不停,直向那山间断峰奔流而去。



【王诗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畅当赏析: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张潮《商调·黄莺儿 赠燕》阅读答案赏析
罗隐《桃花》阅读答案
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
杜牧《江上雨寄崔碣》阅读答案
《送李端》《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