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黄机《忆秦娥·秋萧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7-09 22:26
忆秦娥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注释
⑴孤负:辜负。
⑵黄花:菊花。

1.请赏析“离愁不管人飘泊”的妙处。(5分)
2.前人评价这首词是“一种离愁,两地相思”,该词是如何表现“两地相思”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离愁以动态形象,写离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漂泊的痛苦,久久不去,折磨着游子。不管 两字,无理而妙,写出了游子四处漂泊的悲愁和无奈。
首先,实写萧索的秋天景象,为写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相思之情渲染了氛围;接着,直抒胸臆,写游子的相思之苦;最后,展开联想与想象,虚写家中亲人对自己的思念这苦。

二:
(1)上片连用两个“数声”,请分析其妙处。(3分)
(2)有人认为“离愁不管人漂泊”一句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数声”写出声音稀疏零落,衬托出秋天的萧瑟,烘托出悲凉氛围。(1分)
②两个“数声”,一来于空中,一来于地上,突出了悲凉弥漫于天地之中。(1分) ③连用“数声”,构成反复,形成回环之美。(1分)
(2)①离别之愁与漂泊之苦本相关联,但此处却分割开来,更突出游子的孤寂、凄凉。(2分)
②“不管”用拟人手法,借离愁无情,反衬游子之有情。(2分)


1.“梧桐落尽西风恶”中“恶”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4分)
2.词的最后描写所思之人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与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颛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①梧桐落尽是西风使然,因此词人用拟人手法在“西风”后着一“恶”字表示对西风的不满之情;(2分)②西风之恶不仅在于落尽梧桐,而且送来“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的声音,声声叩击着游子的心扉,让游子产生痛苦之情。(2分)
2.①柳永的词通过正面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2分)②黄机的词没有花笔墨去写恋人,而是侧面描写其居处,以含蓄空灵手法写闺人之幽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2分)


参考译文
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
秋景秋声都那么悲凉,促动游子思归的心。四处漂泊,又加上离愁时时压着心头。当初分别时曾相约在秋天菊花盛开时重逢,然而年年辜负了这约会的日期,无法相见。遥想在那深深的庭院里、重重的帘幕内,对方一定不知怎样地在忍受着这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寂寞。

赏析:
《忆秦娥·秋萧索》是南宋词人黄机的作品。上片写秋景,下片写离人内心的活动。明写游子的离愁,暗写闺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索的秋景衬托下,更显得深挚动人。
这首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首句写出了独处孤旅,双在秋风叶落之时萦绕于游子心中的渴求温暖的呼唤,为古今诗词的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的定下了萧杀的基调。接着便展开具体描绘。“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离人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此刻已不是黄叶方飘的初秋,而是“梧桐落尽”的深秋呢?词人于“西风”下着一“恶”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然而“西风”之“恶”还不止于落尽梧桐而已,作者巧借此调叠句之格,在强调“西风恶”三字后,又引出“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声声扣击着游子的心扉。这样,整个上片写出了一派浓重的秋意,为下文写游子的愁绪渲染了氛围。梧桐叶落、西风、雁声等意象的描写,为下阙游子的孤寂之情的抒发,奠定了基调。“离愁不管人飘泊”。离愁,本是游子心中所生,这里却将它拟人化,“离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飘泊的痛苦处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灵。“不管”二字,包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之情!“年年孤负黄花约”,游子的离愁如此难以排遣,原来更有着期约难践的歉疚。想当初,临别这际,自己与恋人相约在菊花开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年年负约,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紧接着,作者又用叠句将笔触伸向天边,从恋人的角度写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写了她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然后,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那深深庭院里、重重帘幕中的人儿是怎样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孤寂,年复一年地翘首盼望游子归来,已是不言而喻了。总之,此篇以直笔写游子离愁,以墨写闺人之幽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杀秋景的环境中,更显得深挚动人。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罗隐《桃花》阅读答案
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
张潮《商调·黄莺儿 赠燕》阅读答案赏析
杜牧《江上雨寄崔碣》阅读答案
《送李端》《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有帮助
(7)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