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6-10 10:30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华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杂志主编王意如教授:
高考作文题就像猛然撩开面纱的新娘
高考作文题就像猛然撩开面纱的新娘,人们在惊艳的同时,总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首先要感谢命题老师——他们的辛苦,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担当,还有他们必须要面对“千夫指”的勇气和无奈。
上海的高考作文题自2010年后,命题思路基本停留在对某一个概念的双向思辨,如2011年的“会过去”和“不会过去”;2013年的“重要”和“更重要”,2014年的“自由”和“不自由”。说实话,我是急切地等待着它格局的变化的。
今天,终于等到了——虽然变化不是特别大。因为变化可能对有些考生造成一定的干扰,但这是好事,任何不利于应试教育的举动,我个人认为都是值得嘉许的。
撇开变化与否,我们按照一般的评价眼光来看今年的题目。
一个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相对考生而言的,它应该是能写的,并且应该是能写好的。
“能写”是以“让全体考生有话可说”为追求。因为高考几乎是高三学生的全员考试,自发地成了高中学习生活的总结,学业水平考试目前还完全不能替代高考的这种功能,所以,必须在高中生的学力水平之内命题。从这个角度说,今年的命题完全没有问题。说些“心灵故事”,我们的考生应该都是会的,相信他们也都是准备过的。
“能写好”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正题。它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让考生发挥,以显现出不同的层级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题目就略感不足。题目的规定性比较强,“坚硬”和“柔软”共处,就是“和谐”,考生只能在“对待”上做文章,空间不大。
第二是相对题干而言是,它应该有正确的思维导向的,并且应该做出典范性的语言表述。
题干总是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观的。比如去年的题目,隐含的教导就是:自由是有限。今年的题干说:“自我”应该是“和谐”的,应该也算正确吧,但思维的开放度小了点。相比去年要小。
从语言的典范性来说,高考的题干注重的是准确和精炼。今年的考题是简单明了的。但细想还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对待”的往往是客观事物,而“心中”的“东西”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对待”后的结果,要对这个结果再来“对待”,有点让人想不清楚。
语文特级教师姚为洲:
上海高考作文题体现“思辨与自省”
一、这个题目沿袭近年来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思辨性”特点,与2014年的高考作文——“穿越沙漠”的“自由”和“不自由”,属于同一种类型。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坚硬”、“柔软”与“和谐”。试题告诉我们,要造就“和谐”的自我,必须处理好我们心中的“坚硬”和“柔软”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可以辩证地统一于一体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到: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有哪些?比如:正直、执着、刚毅、勇敢、无畏、拼搏、强劲。与之相对的“柔软”的东西有哪些?比如:善良、通达、仁慈、智慧、敬畏、闲适、温顺。于是,写这个题,可以立意为“做正直而善良的人”、“做刚毅而仁慈的人”、“做执着而通达的人”等。
二、这样的试题,体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具有“自省性”。
“自省”,也是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特点。考生在作文时,通过自我反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如2013年作文——“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作者对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自省提高认识的过程。今天,考生在考场上思考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正直与善良,刚毅与仁慈,是往往集于人之一身的。孔子曰:刚者必仁,佞者必不仁。苏轼的《刚说》阐述“刚者必仁”的道理,引用了孔子的话和宋朝一个官员敢于对抗丞相、对抗上司而保护无罪者免受刑的事情。写作中,当突出二者的这种内在联系。
三、考前选用全国各地卷近年来的作文试题进行审题立意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2013年湖北卷——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这道题中的“方盒子”和“圆瓶子”,不就是今天上海卷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的另一种说法吗?
上海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新:
审题容易学生有发挥余地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沿袭了2011年以来的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作文材料简洁、表述明朗,有利于考生在考场发挥,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的一贯稳定性。
今年的作文题目较去年有一点进步,“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客观存在和价值判断。从材料来看,内容简短,表述明晰,学生在审题上没有多少障碍,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试题开放度也还可以。
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呢?“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都是比喻,考生首先要对概念进行界定,你认为什么是“坚硬的”?什么是“柔软的”?注意要在一个逻辑层面上界定概念,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对于“坚硬”,我们可以理解为:强势、坚定的信念、硬派作风、严厉等。“柔软”应该是与之相对的一面。比如,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侠骨柔肠等。
关键是考生要考虑到言说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对硬和软进行思辨。所谓的思辨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问题思辨清楚,而非简单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不过,这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都是采用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这类题目有其优点,但也有局限性,还能持续多久,是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理性思辨能力缺乏,社会上滥情的文章大肆泛滥,因而高考作文使用理性观点型的材料对于高校选拔人才是有利的,但是无论是前几年的“自由和不自由”,“重要和不重要”,“一切都会过去都不会过去”,还是今年的“坚硬和柔软”,都有点把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意味。虽然说可以让学生按照材料作文的观点能够有逻辑有层次推进,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从人才创新培养角度来说,如果有学生质疑、反对甚至完全否定、推倒重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要鼓励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海中学语文教师俞超:
猛虎与蔷薇
也许今年的作文阅卷老师将反复看到学生引用英国诗人萨松的经典名句:“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能够将今年的作文题与这句名言联系起来的文章,将是靠谱的,甚至是精彩的。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从审题而言,这样题目,对于这两年的考生,是不难的。与去年的“沙漠中的自由”相比,甚至更简单了一些。这个题目是已经习见的对立关系类材料题。今年二模的作文题中浦东的“勇”与“惧”,闵行的“大”与“小”,虹口的“快”与“慢”,徐汇的“碎片”与“全景”,皆属此列。
但是,浏览网络上有关这个题目的新闻,有一个网站的标题是“造就和谐的自我”。如果有学生在考场中写出这样的标题,那就令人有些担心,会不会重心偏移,成为一个偏题作文。很多网站使用的标题是“心中的坚硬与柔软”,能命名出这样的标题,说明编辑的审题基本过关了,不过,是否是最精当的角度,还要看文章内容。因为这个材料三句话涉及三个关键词“坚硬”、“柔软”和“和谐的自我”。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一个拥有着和谐自我的人,应当是内心坚硬和柔软兼具的人。仅仅把注意点落在“和谐”,显然抽空了这个材料核心的内容,而如果只写“硬”与“软”,既可能将二者纯然对立,也可能简单叠加。好的立意应当重在处理“硬”与“软”是如何“和谐”的造就一个自我的。
因此,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一些学生甚至有可能训练过类似的话题,但是有话可说,未必等于说得精彩。所以,今年的作文可能千人一面,凡能跳出雷同立意,而能够在“硬”与“软”的“和谐”关系上多加着力的,必属上品好文。
那么如何让“硬”和“软”和谐起来,而不在内心打架呢?尽管刚柔并济是一个可取的立意,但是让一个人的内心简单地把二者加总起来,未免显得过于粗糙,而且并不一定等于“和谐”。因此,深入思考形成一个人健康心灵,和谐自我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坚硬”和“柔软”的不同运用范畴。一个人在原则上,底线上是一定要硬气的,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有时或可以柔软一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坚硬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和矛盾,而原则底线的柔软则沦为犬儒,成为道德相对主义者和极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文章的立意和逻辑,全在于此。
当然,选取何者为主,则可以作者本人所关心的当今现实或者自己为人中,哪个更加具有值得思考的价值为准。你若觉得当今人们多无底线无原则的犬儒,则侧重于写软中带硬,若觉得满街都是满脑子己见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则侧重于写硬需要柔来软化。选取的侧重可以看出学生的现实感。
因之,一个看上去温和蔼然的人,其实内心无比坚硬,一个看上去硬朗坚强的人,其实内心也有柔软处。凶猛的老虎可以心细如丝,而美艳柔丽的花朵也可以利刺武装。
|
------分隔线----------------------------